在广州坐地铁 公园前你就去得多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叫公园前不叫公园后呢? 你知道双门底、鸡栏街、三角市吗? 多宝路和鱼有没有关系? 寺贝通津是什么意思? 感觉很多人听到这里已经一脸懵逼了 小编今天要还原真相了 其实 “XX前”是广州地名其中一个著名套路 那广州地名还有什么套路? 等小编来给你科普下吧 01套路之:“XX前” “XX前”表达在某个地点之前,可以是一条路或者街巷的名字,也可以表示一片区域。 公园前:由于位于人民公园之前而被命名,最初是老一辈广州人口中的一个路名(原公园路,又称公园前),演变到今日,指代一片区域。除了越秀区的公园前,花都和从化都分别有一条公园前路呢。 除了“公园前”, 广州还有不少“XX前”的地名 例如财厅前站,是一个公交车站站名,由于是在广东省财政厅大楼前而得名,现在已经改名为“财厅站”。 旧部前,东起越秀区一德路,西至玉子巷,在两广(清朝两广总督)部堂前而得名。现有省一级学校“旧部前小学”。 三府前在越秀区海珠南路东侧,东接玉子巷,西至海珠南路,在清代三府衙门之前而得名。 操场前在越秀区人民中路东侧,南起大德路,北至同乐路,清代时期,此地系驻粤八旗兵前锋营箭道,有军队操练场地,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由于时间关系,岗前路、新洲前、府前路、署前路、祠前大街、学堂前、华林寺前、南洲前、汛地前等等就不一一讲述啦。 02套路之:“XX通津” “津”是码头的意思,以前特指珠江边的码头、埠头,好多江边小路被冠以“XX通津”,这种叫法起源于明代。 寺贝通津这其中最神奇的就是寺贝通津。寺贝通津位于越秀区东山一带,“寺”是指东山原有的一座寺庙东山寺,“贝”是“背面”的意思,“寺贝通津”嘅意思其实就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相似地名还有: 前鉴通津(东华东路附近) 筑南通津(东山广九大马路) 太平通津(沿江路旧央行后边,太平沙附近) 云海通津(越秀区较场西路附近) 幸福通津(荔湾区文昌北路附近) 龙导通津(海珠区工业大道附近)等等。 03套路之:第X甫 关于“甫”字嘅含义,有好几种讲法:第一,“甫”由商铺和水埗(码头)演变而来;第二,“甫”指平坦而未耕种的地貌;第三,“甫”是古南越方言中“村庄”,黄埔、东圃和十八甫都是指村庄。 十八甫这么多“甫”字的地名,其中以老西关的十八甫最独特。十八甫指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的18条商业繁盛街圩,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 以上三个是广州地名较为常见的套路 是不是觉得还挺奇妙的呢 其实好多你熟悉的地名 来源可能会令你觉得出人意料 一起来看看吧~ 东山竟与一座寺庙有关老东山,10多年前还是“东山区”,但那附近根本没有山,怎么会叫“东山”呢? 其实,东山的地名来源于多年前的一座东山寺。这个寺庙是由明朝大太监韦眷一手出钱修建的。别误会,不是韦小宝 到了年,东山寺因过于破败被拆除,现为越秀区图书馆。 杨箕只是单纯不想同名初到广州,有两个地名,很多人都念不对,杨箕就是其中一个。 杨箕,早在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因为形状像筛米的箕,故称“簸箕里”,到了明朝时称“簸箕村”。上世纪30年代,广州新窖镇还有一个村同样叫“簸箕村”,两村因同名出了些麻烦事。 于是两村长老一起商量:新窖镇的村因在珠江南岸,故改名为“南箕村”。而在东郊的这个村,因周边有很多杨桃园,遂改名“杨箕村”。 车陂我叫车[bēi]不是车[pō]天河区车陂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因村内有条龙溪水(现车陂涌)故称“龙溪村”。 那为什么还要改名? 有说法认为:“车”指灌溉,“陂”指池塘,当地农田又多,所以改了个接地气的名字。 多宝路真和鱼没有关系荔湾区的多宝路,沿街美食众多,是不是因为当地人喜欢吃多宝鱼而得名呢? 很明显不是。 晚清时,安徽巡抚坛“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师)陈华熙在当地很有民望,当地人请他为街道命名,最后定为“多宝”。 鸡栏街功能性多过欣赏性距离多宝路不远,有几条和“栏”字沾边的路,比如鸡栏街、菜栏横街和杉木栏路。 街道名里的“栏”字有什么含义? “栏”字原本指代的是上层居住、下层饲养牲畜的岭南乡土建筑。后期逐渐发展成同一类商品、物品的集散地市场。鸡栏街就是贩鸡一条街,菜栏是专门卖菜的,杉木栏是木材交易市场等,现在都变为了仓库和商铺。 恩宁路名字好听是天生的荔湾区恩宁路有着众多骑楼建筑,有“广州最美街道”的美誉。“恩宁”二字也充满古韵,这其中莫非也有什么玄机吗? 并没有。 只是当年恩宁路的一头是恩洲村,另一头是宁溪村,修路必须穿过这两条村,所以才取名“恩宁”。 还有以下几个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地名, 它们的由来你都知道吗? 大北、小北 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小北门在此,故名。 西关 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花地 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花地。 三角市 因清朝有一集市为三角形而名。 双门底 此地位于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朝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称“双门底”。上世纪60年代正式叫做北京路。 陆居路 解放后水上人民生活开始安定,从艇上搬到陆上建屋定居,结束了终年飘浮的日子。 来源 中国广州发布 本文章素材源于网络,经好多广州人都唔知嘅野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彩资讯,请花三秒长按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㈠井淇?鐧界櫆椋庣綉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