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广州市统计局网站发布了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06万人,而年末,广州拥有.03万人,也就是说,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增加了7万人左右。此外,年末,户籍人口为.53万人,全年户籍自然增长人口为6.25万人。其中,户籍迁入人口为24.16万人,迁出人口为4.03万人,机械增长人口为20.13万人。 从各区的数据增减来看,番禺区常住人口增加14.57万人为全市各区最高,也是唯一一个新增常住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区,增城、花都和南沙三个区新增数量也超过五万。另一方面,荔湾、黄埔、白云和天河四个城区常住人口较之上一年度则有所下降。新快报记者根据此前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广州市-年常住人口及分布》数据统计发现,年至今,白云区和番禺区新增常住人口都超过百万,其中白云区更达到万人,越秀区常住人口则减少10万人。 去年番禺区新增14万常住人口全市最高 数据显示,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06万人,城镇化率为86.46%。年末户籍人口.53万人,城镇化率为80.81%;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1.80万人,出生率11.82‰;死亡人口5.55万人,死亡率5.56‰;自然增长人口6.25万人,自然增长率6.26‰。户籍迁入人口24.16万人,迁出人口4.03万人,机械增长人口20.13万人。 从各区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来看,白云、番禺、天河三个区排名前三,白云区是目前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万的城区,该区在年后就达到这一门槛,目前有.91万常住人口。番禺区有.83万常住人口,排名全市第二,天河区则有.86万,排名第四的海珠则已经低于万的门槛。海珠、花都、增城、黄埔、荔湾和越秀六区都有超过百万常住人口,而南沙和从化则不足百万。 从年度增长数量来看,番禺区增加了14.57万常住人口为全市各区最高,也是唯一一个新增常住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区,增城、花都和南沙三个区新增数量也超过五万。另外,荔湾、黄埔、白云和天河四个城区常住人口较之上一年度则有所下降,荔湾区下降最多,达11.2万,黄埔区和白云区常住人口也减少7万左右,天河区则减少1.24万。从增长率来看,南沙区由于人口基数较低,增长率达6.05%,为各区最高,番禺区也达到了5.45%。花都和增城的增长率在3%左右,越秀区和从化区增长率均在1%左右,海珠区为0.11%,常住人口下降的四区中,荔湾区下降幅度为9.02%、黄埔区为5.62%、白云区为1.86%、天河区为0.55%。 白云番禺近12年稳守前两位 此前,广州市统计局网站也公布了《广州市-年常住人口及分布》数据,加上最新数据,可以梳理出近12年广州各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从排名来看,白云和番禺一直占据前两名的位置。天河则在年超越海珠从第四上升到第三。南沙超越从化上升一位,其余各区对比中,花都超过了增城、黄埔超过了荔湾,越秀区从一开始的第五一路下降到第九位。 从增长数量来看,白云番禺的增长数量均超过了百万,其中白云区常住人口增长近万,可见两区近12年排名一直在广州前两位的底气。天河、花都和南沙增长数量也超过50万人,增城则为49万人左右,黄埔增长量为36万、海珠、荔湾则在20万至30万之间,从化区增长13万,越秀区则下降了10万左右。 从增长率来看,南沙区人口基数低也导致增长率达到%,为全市最高,花都区的增长率也超过80%,增长量最大的白云区增长率达65%排名第三,番禺区为59%排名第四,天河区也增长率也超过50%,增城和黄埔增长率超过了40%。 专家分析 “经济增长+基础设施”造成番禺人口“强磁场” 年广州全市常住人口比年只增长了7万,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原因有四,一是经济去年四个季度都是下行,房地产、专业市场、会展、酒店、文旅等等行业都不景气;二是超大城市生活成本并没有降低很多;三是内地二线城市崛起,产业转移,导致人口输出地可以就地就业;四是乡村振兴让农村可以有发展机会。不过彭澎表示,这种人口流入的陡然下降到底会不会是一种趋势,可能还要看疫情结束后的情况。 广州去年有白云、黄埔、荔湾、天河四个区常住人口下降,而番禺区猛增14万,彭澎认为,番禺区经济增长排名全市前列,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该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更加便利,如新化快速的贯通、南大干线的串通等等,使番禺与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实现,这些硬件优势都成为番禺释放强大人口吸力的原因。此外,原来番禺就是广州第一个“睡城”,有具全国影响力的华南大盘,这些年把消费留住、把就业留住做得不错,尤其是万博商圈的兴起,对人口也都有一定吸引力。 新快报记者翻查资料发现,广州市在年《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草案中提出,到年人口控制在0万左右。去年底,广州市发改委发布《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预计到年人口就达到万。时隔两年广州对人口预期有所提高,彭澎认为,这种调整的依据也只能是基于近十年的增长情况,比如每年40万人左右。再者,就是对人口流动方向的判断。总的来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但是,川渝、中部的主要城市甚至西安等西部城市也展现了一定的吸引力,这可能分流人口流入方向。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制图:廖木兴 编辑: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