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区救助管理站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与艾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把流浪人员小伍(化名)护送到广州北站坐车回家。至此,小伍终于结束了长达9年的流浪生涯。 这只是区救助管理站成功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区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街面救助管理工作,救助管理小分队加大街面救助力度,多方联动,合力施救,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应救尽救、一个不漏。 多方助力 帮“顽固”流浪者回家 今年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的时候,区救助管理站开展街面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救助管理服务专项行动。行动中,救助管理小分队工作人员和艾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发现小伍正在街头流浪。一开始,小伍不愿接受救助,待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流浪在外的高风险性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后,他才肯进站接受救助。在区救助管理站隔离观察的14天里,社工耐心劝导小伍回家,建议他先办理身份证后再出来打工,但小伍仍不愿意回家,隔离期满后又返回街头“重操旧业”。 据悉,小伍今年34岁,家在贵州安顺市,因年少时不想被家人束缚,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毅然来到广东打工,但却嫌工资低,工作累,索性选择流浪生活,平时靠捡纸皮来艰难度日。年,小伍的家人曾到广东把他接回老家,但不久他又出来流浪,一晃9年多的光阴过去了。此外,小伍嗜好喝酒,一想不开就用酒来麻醉自己,一日三餐都要喝酒,每天都喝得烂醉如泥,酒后就席地而睡。小伍曾多次因在马路旁、公园等地方露宿,被好心市民发现后拨打或拨打区救助管理站的热线电话求助。 今年4月至今,志愿者多次报送小伍的流浪线索,工作人员和社工也多次来到小伍活动和露宿的区域,为其送上口罩、矿泉水、食品等物资,并耐心劝导其入站接受救助,却屡被婉拒。于是,工作人员每次通过尊重、接纳、不批判等专业方法和技巧与其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放弃流浪,凭自己的双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社会贡献其应有的力量。 11月6日晚上9点左右,志愿者发现酒醉呕吐的小伍在街口街府前路顺意家居门口流浪,便马上拍照及将地点发送到了“社会力量救助工作 小伍告诉社工,因为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及社工近来频频找他“麻烦”,还不厌其烦劝说他回家和找工作,自己在夜深人静和酒醒时再三回想起工作人员的话觉得十分有理,为何自己有家不回而选择流浪街头,自己是一个正常的青年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用四处流浪漂泊过着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的日子。小伍表示,非常感谢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和艾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一直以来对他的关爱和帮助,让他明白到不能虚度光阴,要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社工表扬了小伍,并告知小伍国家现在有相关的小额贷款和农业扶持政策,有需要的话可以到当地的镇政府或村委会咨询。 创新街面救助模式 发动志愿力量参与 据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根据部署和疫情防控要求,区救助管理站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严格落实救助接待、安检登记、站内防控等一系列程序措施,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对新入站的受助人员第一时间询问来站前14天是否有到疫情高、中风险地区,并报请区疾控中心来站进行核酸检测,坚决做到“入站必检、一个不漏”;封闭管理,无特殊情况其他人员一律不准进站,食品采购、物资清运等工作在站外完成交接和消杀工作;加强疫情防控信息的监测和上报。 今年4月,区救助管理站按照上级提升救助管理工作质量的部署安排,创新街面救助工作模式,建立由区民政局牵头,区救助管理站实施,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爱心救助”机制,并设立“社会力量救助工作 “流浪9年多的小伍能主动进站接受救助并返乡,社工和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一个电话、一张照片,不做冷漠的旁观者,而是温暖的传递者,除了保证小伍不被冻着、饿着外,还让小伍认识到在外流浪不但影响市容,还虚度光阴,体会到社会的关爱,意识到应该回家踏实过日子。”区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区救助管理站将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组建起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力量的爱心参与下,及时发现、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区救助管理站采取护送入站、提供食物帮助、协助返乡等形式累计救助74名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并协助41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成功返乡团聚。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确保这些在外流浪乞讨、陷入困境的异乡人,得到温暖救助不仅是救助管理站的责任所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让我们一起用爱温暖流浪乞讨人员,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加入到我们的救助行列!”该负责人说。 市民如在街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请积极采取措施,告知、引导其到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