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让家乡走上致富路,回乡创业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广州市从化区南平静修小镇的新农人刘文银,人称“豆花哥”,十年前放弃在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办起土特产店、电商水果合作社、徒步公益协会、民宿等,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带动村民致富,推广当地的文化地标。 返乡路上,“豆花哥”也成了风景。 “南平村的水果,是吃清泉水长大的,所以特别清甜” 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南平村,山多,几乎都是梯田。环山而居的南平人,过去并没有太多致富的机会,村民倒是看准机会,往外冲。刘文银就是其中的一个,那年他19岁,“我们五代人都住在南平村,我也从没有离开过山村,直到我报考了广州机电学校,到广州(市区)读书。”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广州机电学校读书的三年时光,刘文银每天都过得快乐且充实,更是坚定了他在大城市往前冲,闯出一番天地的决心。在广州电机学校毕业后,刘文银进入了工厂设备部,工资收入比同龄人要高一些,在家乡的发小们也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工作多年后,刘文银又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获得了出国“见世面”的机会。 从年开始,刘文银被公司频繁地外派日本、德国等地工作。刘文银告诉新快报记者,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当地人对垃圾分类的执着——不同类型的垃圾规定在不同的日期进行收纳,定时投放。休息时,刘文银最喜欢去逛当地的乡村,“它既保持了原生态的环境,又拥有现代生活气息。” 在国外工作,开眼界之余,收入亦颇为可观。但人在旅途,离家远了,除了想家,刘文银心心念念的,还有他创办的广州市从化区众兄园艺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从年开始,刘文银就担任合作社理事长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完善了合作社管理制度,制定了一套荔枝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 地处山区的南平村种有荔枝、柿子、杨梅、黄皮等水果,刘文银联合了10多家农户,互通有无,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销量和效能。“南平村的水果,早晚温差大,是吃清泉水长大的,所以特别清甜。”在刘文银看来,向游客介绍好这些地标水果,不仅仅是为了销售,更在于让游客对南平静修小镇有更多的了解,融入其中。在从化区的统一筹划下,刘文银与合作社的伙伴们将各家各户的荔枝树集结在一起,在挂牌中心进行预订销售。 “我要在现场!”刘文银的这种“归农”想法越来越强烈,他希望能为南平代言,用自己的服务,用自己公益的心,为家乡作出一份贡献。 豆花和当地水果摆盘成套装,生意更好。 “这不仅为了卖好豆花,更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南平的文化地标” 年8月,刘文银回到了南平村。而这时的南平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亦发生着巨变——南平村由一个曾经较为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身成为了“网红小镇”。 “南平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农村,有的回来在村社企工作,在家门口就业;有的创办了民宿、餐厅、小卖铺、做电商等。”刘文银说,“当年,像大多数的返乡青年一样,我也思考过各种问题,比如,‘我回乡干什么?’‘如何才能干出名堂?’”几经思索,刘文银办起了“荔下豆花”项目,结果火了。 刘文银的豆花店取名“荔下豆花”,开在南平村手信街。在店里,他贴了很多南平景点的照片,还有两面彩旗特别吸引人,它们分别上书:“回眸一笑,多谢关照。”“南平最美,全赖有您”。人称“豆花哥”的刘文银把这里办成了游客驿站,游客问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他都一一介绍。 “我希望成为南平文化地标的推广者,”刘文银说,南平静修小镇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因为它拥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三面环山,森林覆盖率和负离子含量都非常高,是健康养生休闲游的好选择。为什么要取名“荔下豆花”?刘文银说,农民喜欢交叉种植,在荔枝树下种黄豆。同时,在荔枝树下做豆花和卖豆花,故名。 “我就是豆花哥,豆花哥就是我。”“豆花哥”刘文银正致力于把‘荔下豆花’打造成南平的地标产品,“这不仅为了卖好豆花,更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南平的文化地标。”刘文银进一步解释说,“我想让吃豆花的游客,留下一个好豆好水,才能做出好豆花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刘文银设计了“豆花+土特产”套餐,里面有南平的时令水果,如荔枝、柿子、杨梅、李子等,还有各种当地干果,组成了颜值高、品种丰富的南平特产竹箕套装。名字也是甚为讲究,比如一碗装的叫“寂寞”,意为“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有二碗装的“如初见”,意为“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三碗装的“灵魂”,意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遇见有趣的灵魂”;有四碗装的“大四喜”,意为“人生得意须尽欢,尽在礼乐静美”;有五碗装的“五行”,意为“金木水火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六碗装的“六六大顺”,意为“三三不尽,六六无穷”…… 新快报记者留意到,在“豆花哥”的带领下,村里已经有十多户做起了豆花生意。 “当喜悦在村民和游客眼睛里盛开时——这就是我的乡村梦” 除了创办了广州市从化区众兄园艺专业合作社,“豆花哥”还创办了合力徒步俱乐部,希望有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