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乡情君按:从年梅州建市至今,32年来,先后有10任市委书记和11任市长主政梅州,平均两三年就换一任书记、市长。在历任梅州市委书记、市长中,刘日知的任期最长,他出任梅州市委书记长达8年(-)。在梅州,刘日知以情系老区人民、踏遍梅州的山山水水而闻名。年,由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的《源流》杂志曾经发表《他心中牵挂老区群众——记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记者:李骏廖再烈凌峰),介绍他主政梅州前两年的事迹。现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记者近日在梅州革命老区采访,所到之处都听到“刘日知”这个名字。他们说,刘日知是一位年轻而活力充沛的市委书记、广东革命老区的优秀儿子,他踏遍了梅州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以至他的右腿膝关节的韧带都跑断了。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为梅州老区群众做了很多令人动容的好事……引人注目的“第三次马图会议”马图位于丰顺、梅县边境九龙嶂山区,是粤东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这个山村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年10月,朱德、陈毅同志,在这里召开过第一次“马图会议”;年10月,刘永生同志率粤东支队在这里开过第二次“马图会议”。这两次“马图会议”都对当时的革命斗争起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解放后,马图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但是由于马图关山险阻,交通不便,马图群众把修筑公路与梅县等城市相联接视之为“百年梦想”。改革开放后,山区群众艰苦奋斗,实行民办公助,修成一条全长43公里的山区公路,由于资金和规划等方面的原因,公路坡陡弯多,路面狭窄,加上无人养护,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时间不能通车,严重制约了山区的生产发展。马图群众种植的西瓜、香蕉、柚子和丰富的锌、铅矿产以及竹子、茶叶等,因为道路问题,无法运出;山区群众有了急病或者妇女难产,医院诊治,也因为道路不通,有些人竟死在半路。马图村里的房屋多数破旧不堪,四周山头的林木被“靠山吃山”的村民砍伐一空。年,马图被列为省的贫困村之一。马图十二个老区村庄群众,联名写信给市委书记刘日知,强烈要求政府改造这条“似通未通”的简易公路。梅州市和梅县、丰顺县老促会三家联合写了调查报告,为改造这条公路鼓与呼。刘日知出生在革命老区新丰县,父亲是东江纵队北二支的老游击队员,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老区工作。对于解决老区群众的困难,怀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在老促会调查报告上批示,要交通部门提出方案,准备自己去现场办公,拍板决定问题。到开会那一天,他直奔马图村,一路上观察地形地貌,了解群众生活、资源情况,在当地召开现场会议。参加现场会议共有12个村的代表和市(县)政府、扶贫办以及两县交通局的负责同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最后由刘日知拍板决定将这条老区公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面,修路资金一千多万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在年底前完工。消息传到马图,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7月下旬,记者在梅南镇见到马图和北洞村的支部书记,获悉马图至梅南的公路改造工程已经开工一个多月,一千多万元的修路款也已经到位,参加修路的六十多位工人,开工以来没有买过青菜、咸菜,因为当地群众就像当年支援游击队那样,把自己种的青菜和腌的咸菜,无偿地送给修路工人食用。老区的群众高度评价这次会议集中体现了中央“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的精神。据了解,他们已经安排成立梅县九龙嶂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这条“红色旅游通道”开通之后,不仅可以使马图等12条村的数万群众改善生活,还可以使粤东地区更多群众享受度假之乐和受到革命传统教育。难怪他们把这次“马图会议”,称之为“第三次马图会议”。相关阅读:自称“梅州之子”︱梅州老书记刘日知忠告梅州人要转变这个传统观念“到农村去,探望你的穷亲戚!”刘日知在年10月上任伊始,便在全市扶贫工作会议上发表了一次坦率、激动人心的讲话。他摆出全市现有年纯收入元的贫困户29万人,其中老区人口占了一半。他说:“年纯收入元是什么概念呢?这是把家里养了一头猪、一只鸡、种了几棵青菜、老母鸡下了几个蛋,甚至连自己烧掉的柴草都算进去的,群众手里根本见不到现金,更不要说我们这29万人中,还有十四万多人是纯收入在元以下的,你叫他们怎么过日子?他们能拿出钱来买衣服、买电视机、上学、看病吗?”刘日知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和干部“一定要负起责任,到农村去摸清民情”。刘日知力争上级有关部门在社保资金、低保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还提出在全市开展“千干扶千户”的活动,并表示要带头做好这项工作。他认为,此举对机关干部来说,就是多了一门穷亲戚,一年走两次穷亲戚,对机关干部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一些单位的党组织也可以到挂扶的山村过组织生活。刘日知决定扶助梅县边远老区村庄隆文镇檀江村河背3号的李镜金家庭。这条村几年前连骑自行车都不能通行。李镜金一家因父母年老多病、两个孩子年纪幼小,生活十分困难。年6月18日,刘日知忙完一天工作后,携带“探亲”礼品和席子、棉被、蚊帐等物品,来到李镜金家。他一边喝茶,一边问有什么发展经济的想法?有什么困难?李镜金回答:这里草多,养牛每头每年可以赚两百多元,如果养一头牛,再养几头猪,日子就好过了。刘日知觉得这条路子可行,便说:“由我出面担保,你向信用社贷一笔款,赚了算你的,亏了算我的,这样你我都有压力,你的脱贫也是真正的脱贫,怎么样?”李镜金笑了,连声说:“好,好!”刘日知还主动担负李镜金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承诺如果他们考上大学,就一包到底。

刘日知突击检查民政工作并慰问困难群众

檀江村的父老乡亲听到刘书记在村里“穷亲戚”家里吃饭,晚上还要在村里过夜,兴冲冲来到李家,刘日知和他们促膝畅谈,融洽无间。随后,刘日知还沿着田间小道,到村民家去串门,在他们房间看电视,在院子里喝茶。翌日,刘日知又奔赴邻近的梅州村,听取村支部书记李增焕介绍情况后,立即作出决定,除檀江村外,再挂扶梅州村。刘日知幽默地说,你是“梅州书记”,我也是“梅州书记”,以后我们多联系吧!今年春节放假前夕,刘日知再次轻车简从,来到檀江村、梅州村,给老区群众拜年。到了檀江村,李镜金兴高采烈地告诉刘书记,他已经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买了一台彩电,再多挣点钱,就盖房子,刘日知勉励他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脱贫奔康。刘日知前后到檀江村4次,由于当地有较好的水利资源,刘书记便帮助他们改建一座水电站,每年可增收两万元;加强管理另一座水电站,每年可增收6元;介绍一位企业老板,投资新建一座水电站,每年可增收0元。仅水电站一项一年增收三万多元。檀江村前的公路,原来有两公里是黄泥路,刘书记帮助改建成水泥硬底公路,还新建了一座宽4米的水泥桥梁,使檀江村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在文化体育娱乐方面、刘书记帮助檀江村和梅州村各新建了一座无线电通讯发射站。年春节,梅县山歌剧团到檀江村进行慰问演出,圆了两村群众四十余年盼望观看山歌剧的梦。刘日知还亲自登台引吭高歌,以一曲《涯系客家人》慰问两村群众,令满座为之沸腾。梅州市“千干扶千户”活动方兴未艾,截止7月份止,梅州市机关单位已挂扶了条贫困村,其中老区村庄80个;机关干部1.万人,挂扶贫困户一万八千多户,超过了“千干扶千户”的要求。一封群众来信激起千重浪刘日知到梅州后,有一项工作抓得特别紧,这就是信访工作。他认为妥善处理信访是履行“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他对群众特别是老区群众的来信格外重视,认为这是直接了解民情、民意,洞悉基层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逢节假日,刘日知都闭门认真阅读、批示群众来信。从刘日知上任到今年7月,他收到的群众来信封,他不仅全部阅读,还提笔批示了封,其中老区群众的来信占了一半以上,绝大多数都有回复。去年8月,梅县老区村庄瑶上镇榕岗村12位村民代表写信给刘日知,反映榕岗村地处边远山区,村里集体收人每年在两万五千元左右,加上年卖土地和其他收入在60万元以上,虽然收入不少,但村里连农田修筑陂圳都没有钱,钱究竟到哪里去了,村民们选举了理财小组,但镇驻村干部就是不公开账目,还严禁理财小组看账。在年,村民代表们连续到镇、县、市各部门上访多次,但职能部门互相推诿,一直得不到解决。刘日知收到来信后,认为这件事很典型,不能简单地批示要县、镇解决。他亲自写了“编者按”,交给《梅州日报》发表。《编者按》说:“这封群众来信提了两个很简单的要求:一是公开账目,同意我们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看账,还村官的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说得多好!二是投诉有门,我们村民代表连续上访到镇、县、市各部门六十多次,五百多人次,但层层不理,到市纪检会,纪检会推法院,法院推公安,公安推举报中心。何其难也!老百姓如此简单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得不到各级领导老爷的回应?这里,我们希望瑶上镇督促榕岗村尽快公开账目,给村民一个合理答复;更希望全市就这封信展开大讨论:如何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老百姓投诉无门的问题,真正还梅州群众以‘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梅州日报》以《老百姓的合理要求为什么得不到回应》为标题在一版头条发表后,在当地引起轰动。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撰写文章参与《梅州日报》专栏“如何转变作风,为民解难”的讨论。榕岗村的驻村干部,迫于各种压力,最后把账目公之于众。换来经济全面提速,跑坏右腿也心甘刘日知到梅州后,曾立下一个宏愿,要用两年时间跑遍梅州市的个镇,每个镇要看两个村,每个村看一户困难户。他每到一个镇,总是一问镇的经济情况,二问群众生活情况,三问计划生育情况,最后问绿化情况。刘日知近两年时间一共跑了个镇、个村庄、三万多公里的山路,平均每天下乡来回要跑近四十公里。这些村镇大部分是革命老区乡镇。因为他右腿有旧伤,无法跑完最后11个镇。刘日知是把一天掰成两天使用的,他跑边远山区的许多乡镇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者是去附近开会,顺便抽时间去的。刘日知去梅南搞调研,听说附近有座山叫九龙嶂,海拔一千多公尺,山腰有个九龙村,村里有个居民小组叫九里岌,是年成立的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团部的所在地。但是车只能开到九龙村办公地点,到九里岌还要爬三公里的崎岖山路,刘日知花了四十多分钟,一步步踏着石头爬上去的。到了九里岌一个村民家中,但见墙上钉着“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团部”的牌子,原来这正是当年革命部队驻扎的地方。住户主人叫黄藻方,是个中年光棍汉,他对刘日知的到来感到十分兴奋,刘日知关切地问:“生活怎么样,经济来源靠什么?”黄藻方说:“这里的人都以养蜂、种茶为生,生活过得去,随着经济发展,大多数人搬到镇上去住了,现在还住在这里的仅有三户人家。”刘日知细问黄藻方:“一个星期能吃到两次猪肉吗?”黄藻方说:“只吃一次猪肉。因为这里海拔八百多米,卖肉的进来一趟不容易。”刘日知又走进黄藻方卧室,一拉灯,亮了,刘书记笑着说:“好,不停电。”

今年6月,刘日知右腿膝盖韧带断了。他过去在广州工作时,右膝韧带就负过伤,来梅州后,采取保守疗法。人们说刘书记是“用脚掌丈量梅州的土地”,受过伤的韧带不堪重负,最后终于断了,医院做手术,接驳手术很成功,但恢复时期要坐几个月的轮椅。

刘日知身在轮椅,心系老区,令他开心的是,他下乡调研后总结出来的“四个梅州”战略——“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实行了一年多之后,已经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推动着梅州的经济全面提速。特别是“开放梅州、工业梅州”使梅州在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过去一直以欠发达著称的梅州市,今年1至7月的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2.2%,在全省21个市中增幅名列榜首。(本文由《源流》年第10期首发)

刘日知简历

刘日知,男,汉族,年9月生,广东连平人,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培训部三年制培训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相关阅读:梅州老书记刘日知因身体原因︱辞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年新丰县知青,革委会打字员,农林水办公室干事—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年从化县吕田区公所党委宣传委员—年从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年中央党校培训部三年制培训班学习—年从化县街口镇党委副书记、江浦镇政府副镇长、龙潭镇党委书记—年从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年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年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党组书记—年广州市芳村区委书记(其间:.03—.07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年广州市委常委、芳村区委书记—年广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其间:.03—.01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年梅州市委书记—年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年省委副秘书长,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其间:.03—.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年省委副秘书长—年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副秘书长—年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