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个人简介:

 曹常青的艺术路

 曹常青,男,汉族,文学硕士。邓湘皋、曾国藩老乡。

  自年始,连续担任南洋学院办主任兼院长助理、副院长、南洋理工技术学校校长等职。教育部成人教育协会会员,广东省国学研究会理事。多次被评为县、院、地市优秀教师、立功人员。年12月获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最具艺术表观力奖。文化部国家艺术人才库国家一级书法师,北京当代书画院院士,曲阜鸿儒书画院理事会主席。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

  自幼爱好书法,七岁开始临帖。幼时习字得饱学大舅谢原资和写碑刻碑的二舅谢原顺口传心授,中学得以“瘦金体”见长的李剑秋老师手把手教临。等到工作了,常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通讯报导、刻写油印钢板等任务,刻苦练习毛笔和硬笔。

  一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广东高校工作,视野更广了。感到书法还大有学问,尤其字外功是个无底洞。于是,拜谒了关山月(——,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邬梦兆(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广州书法专修学院院长)等岭南艺术界名人,并收集到这些名家的作品集、书论文集,大开了眼界。尤其收集了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师生书法作品集》(每年一集),认真研读、比较,开始重视对书法史、书法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有名师点拔,对艺术语言进行艰苦的磨练与探索,积累了大量心得体会。学米芾,除掌握欹侧、险绝、运笔的纵横自由外,特别注重博采众长,把行书一体贯穿一气,比较异同,从中寻找行书发展的脉络和各家书风形成的原因。举一反类,不拘独家,不囿一派。

  名师引路,方法对头,又下苦工(每天练习两小时),书法有了突破。苦练楷、隶、行、草书,尤喜行草。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钟繇古质笔法,创造出一种潇洒古淡以气韵为灵魂的东晋风流深深吸引着我。他说,我苦追二王书风,向往陶渊明诗的悠然,希望社会和平安逸,希图自己的作品也能够给同仁带来高雅的审美愉悦。认识到学习俊逸潇洒的东晋风流若没有坚硬的骨力支撑,很容易“轻浮艳媚”。于是,选择走碑帖结合之路,对汉隶、李思训碑、徐渭诸帖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以涩行、朴拙的碑派用笔弥补流畅甜滑帖派用笔的不足。

  草书先学孙过庭,接着临张芝、张旭、怀素,还有王铎、董其昌。还对明代大草书家大学士解缙的狂草也情有独钟。偶偶也写写出自怀书的毛体。也走了米芾的“集古字”之路。高强度的读帖、临帖,对临背临意临创作结合(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逐渐形成了“张怀为基,帖面碑骨”的曹氏草书书风。作品唐诗长卷《曹常青行书》、《小草反腐四条屏》、《草书离骚》、《行书道德经》、《行书心经》、《行书金刚经》、《行书增广》气息渊雅冲和,清旷散逸。既有东晋雅士之文人风度,又有民间朴野真率之自然韵致;字中可见二王、苏米,还有孙过庭、徐渭、张瑞图、王铎、董其昌;形体结构已非哪家哪派可指,却又有名家名派因子;玩味其用笔,既有细腻灵动之妍美,又有质朴厚道之拙趣。作品《曹常青草书兰亭序》,完全脱开大王的天下第一行书,敢于挑战狂草书写。有张怀笔意,有过庭法度,体现了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注重线条、重心、笔势、精神、气质,面貌全新,气韵,风格,墨趣,亦有变化。运笔跌宕起伏,动静交错。通篇笔画丰满,少纤弱浮滑之笔。

  从事书法、文学教学34年。书法初通五体,擅草书。个人资料被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有文学著作万字,书法论著30万字。编审《书法教程》、《美学》、《大学语文》、《国学精粹》等高校教材十多部。散文《余荫归来不看园》入编“十一五”“十二五”高校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年7月获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中国梦两岸情”大型书画展入展(省部级)。年7月获广州市从化区书法大赛一等奖(地市级)。年7月,获从化区“党在我心中”书法大赛特邀嘉宾奖。书法赛事大小获奖18次。

  作品走近人民。为全国文明村新化油溪桥村、新化铁牛村、中国建设最美乡村新化田坪万龙村书写以十九大报告金句为主要内容的书法作品一百多件,达平尺。

从事高校、中学书法教学36年。年近花甲,目前还担任九个班的书法教学。手把手教学生。本学期每周为学校文学社作一次文学讲座。近年来创办资水悠悠文学书法社,培养了不少书法艺术文学人才。楷书学欧阳询。

  学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极少间断。逐渐形成了“张怀为基,帖面碑骨”的草书书风。

作品欣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