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151.html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菩萨位。辰三菩萨二巳一标人次明菩萨位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旧翻大道心众生。亦大道成众生。新译云觉有情。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此菩萨于当教内亦称大乘。接下来讲三藏教的菩萨位,因为我们三藏教主要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一般来讲,分大乘小乘,三藏教整个体系都叫小乘。比如说像南传佛教,整个体系就叫小乘体系。我们中国大乘体系里面,大乘里面又分通、别、圆三教。大乘体系里面,每一教里面也有菩萨。而在三藏教小乘体系里面,又分三乘。小乘,声闻乘就相当于小乘,缘觉有时候叫中乘,菩萨称为大乘,其实相当于小乘中的大乘。因为其它宗派里面,几乎说菩萨一定是大乘,但是这里菩萨是叫小乘之大乘人,小乘里面的大乘人,一个是小乘中的小乘人。大乘是指大乘教,菩萨是指人,大乘教的大乘人,小乘教的大乘人。有时候就直接称呼声闻叫小乘,所以这个称法有时候在概念上会迷糊,但其实这些问题在天台宗分别的时候,因为分得细了,这种微细的差别相,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为了简单,不会表达那么精准,有通义有别义。所以同一个名词,有时候讲小乘就是讲整个阿含部,有时候是指二乘人叫小乘,所以有时候听起来把这个概念混在一起了。其实我们要分得清楚,四教里面,藏教属于小乘。但是小乘教里面,又有像菩萨一样的大乘人,所以在概念上,有时候就不知道怎么来排布了。所以如果我们教理都分别得很清楚,那就知道我们有时候语言表达看起来似乎有对立矛盾,其实没有,从语言表达习惯中,我们就看得出来,有时候好像让我们混乱,但是我们从上下文的意思贯穿来看,这一部分有时候讲小乘是指人,有时候讲小乘是指位次,有时候讲境界,有时候讲修行,有时候是讲智慧层面,所以各不相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那么这里讲的菩萨,是标人,关于人,有人才有法。如果没有人,这个法哪里来呢?所以有菩萨之人,必有菩萨之法,这里是标菩萨位。菩萨这个位次,我们看注解。集注里面先是注菩萨的含义,先是解释菩萨的翻译名义。翻译的时候,具足的名称翻译应该叫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跟摩诃萨萨埵是菩萨具足的一个梵文的翻译。下面是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先说旧译,旧译翻译为大道心众生,还有个解释叫大道成众生。这个翻译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大道心众生,是自行的角度翻译的,自行的角度已经发了大道心,这样的众生叫菩萨。大道心就是发了成佛的心,成佛的心才称为大道,大道就是菩提。那么我们说菩提称之为道,萨埵称为心,所以称为道心,摩诃称为大,所以合起来叫大道心。这样的翻译,似乎是约自行翻译名字。第二个大道成众生,就相当于为了度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从化他的角度来论众生。就像《大智度论》里面讲,菩提称之为佛道,萨埵又可以翻译为成就众生,合起来就是用佛道来成就众生。以佛的大道来成就众生,这叫菩提萨埵。翻译可以解释两个层次,菩提萨埵,从自行的角度来讲,已经发了成佛之心,可以说是大道心众生;用佛法来成就众生、度化众生、帮助众生、怜悯众生,这样的心,那就是化他的角度,这样叫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所以我们具足的解释,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用佛道来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换句话来讲,叫自利利他,用自利利他来解释,就可以把菩萨的两个概念解释得很清楚。这是从旧译的角度。从新译的角度,又翻译为觉有情,觉悟有情,这里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说上求佛道是自行,下化众生是化他。虽然是有新旧二译,但是意思完全相通。一个大道心众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大道成众生,只是用的语言两句话好像不一样,其实概念完全是相通的。所以菩萨在当教以内称为大乘,三藏教虽然是小乘,但是在小乘里面,又称为小乘中的大乘,所以我们当教里面称为大乘。在新译里面,“觉有情”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觉就是菩提道,有情就是缘虑之情,叫觉有情。就是能够自己觉悟菩提之道,还有缘虑之情,对于一些迷惑的众生称之为觉有情。这是相对于迷惑的众生叫觉悟中的有情,因为他已经觉悟了菩提道,所以这是叫觉悟中的有情,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觉就是菩提之行,有情就是博地凡夫。这个人不但自己修行诸佛的菩提道,又能令众生开悟,让一切有情觉悟。用这样的觉悟来自利,同时又来利他。第三,觉即所求佛果菩提,有情就是所度的大地众生。这个人上求佛道,又下化有情,自利利人,所以称之为觉有情,这是约上求下化一义来解释的。这里觉有情,菩萨的意思是这样的。在《起信疏》里面觉有情有三种解释,什么叫菩萨呢?第一个是约境,第二约心,第三约能所,来解释。约境,“有所求所度”,这是约境。“觉,即所求佛果菩提;有情,即所度大地众生。”所求的是佛的境界,所度的是有情众生。所求的是自行,有所求,以佛的境界作为所求,所求的是佛的菩提、佛的果位。这是菩萨追求的目标,菩萨自己要什么?就要成佛的果位。他所度化所帮助的是谁?就是比他低一层的有情众生,大地有情众生是他度化的对境,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是他度化的一个境界,他看到这么多众生,他就发愿度化这么多的众生,这是作为化他之境。佛的菩提、佛的果位是他所求的、上求的境界,也就是说佛的觉悟是他要求的,悲悯下面的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第二约心,“有觉悟之智,余情虑之识。”是有觉悟的智慧,有缘虑之识。因为菩萨一方面自己有觉悟的智慧,同时还有缘虑的心识。他的心识还没有彻底解决,还有一些余留的惑,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所以称之为觉有情,因为他自己还没有彻底觉悟,这是从心的角度来论。对普通的凡夫来讲,普通的凡夫完全没有觉悟,完全处于迷中。菩萨有觉又有迷,他的觉没有圆满,所以有迷惑所在。这是从心的角度观察菩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第三是约能所,“有能求和所求,觉,即所求菩提之道;有情,即能求佛果之人。”所求的是菩提道,就是成佛,就是果位。这是我们说所求的就是菩提之道,能求的是求佛果的人。一方面所求的对象是什么,能求的就是菩萨本身,本身是能求,菩提道是所求的境界。这是约能求所求这两个角度来论上求佛道,这样解释为菩萨位。换句话来讲,我们这里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从境界、或者从心,或者从能所来分别菩萨的定义是什么,我们要把菩萨看清楚,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好比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这个人正面拍照、侧面拍照、背影拍照,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这个人长相如何,让我们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样道理,我们对菩萨的概念,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众生的角度,站在他心里面所求的角度;自行的角度、化他的角度;从境界的角度,或者从心的角度去看,出发点不一样,看起来有所不同,所以这是全方面的帮助我们理解用的。当然我们可以不用全方位,但我们对这个概念完全陌生的时候,总要有个名相、定义,帮助我们对它有个理解。(文字整理:妙宣) ①点击右上角“???"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