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新闻爆料?把图片文字发送到本 近日,广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出炉,我市有6处历史建筑上榜。 广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共有80处,所在地区从第一批的以历史城区为主扩展到全市的11个区,补充了名人故居、古桥、古井等特定的建筑类型,与第一批历史建筑类型特点相比,这次的推荐名单着重补充了广州市乡村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祠堂类、民居类遗产、原城市郊区的工业遗产及位于城市公园、乡村地区的门楼、桥、船闸、井等构筑物遗产。从化上榜的6处历史建筑包括城郊街麻一村的仁卿李公祠、城郊街麻二村的必遂李公祠、城郊街麻三村新田里的寅中祖楼、城郊街黄场村的南野公祠、温泉镇乌石村大围队的大围队门楼,以及良口镇良明村枧村渤海里门楼和仁厚里门楼。 始建于咸丰年间的仁卿李公祠位于城郊街麻一村,这座砖木结构的宗祠建筑整体保存完好,檐口、山墙彩画保存较好,院落局部搭建简易棚架。据村干部介绍,仁卿李公祠十分有特色,两进一院落,青砖砌筑,檐口和山墙有彩色壁画,檐下墀头有精美的砖雕和灰塑,门口为石头虾公梁。 城郊街麻二村的必遂李公祠同样保存完好,公祠为砖木结构,是麻二村的宗祠。其建筑特征是三进三开间格局,一进正对照壁,二进现为三拱牌坊,三进为宗祠大厅。材料主要为青砖、石材和木材,石柱木抬梁,兽雕雀替,龙舟脊雕刻细致。据村民介绍,必遂李公祠始建于年,在年进行翻修,目前整体风貌较好,结构基本完整,石、木雕刻细致,但是二进倒塌。“解放后,我嫁到这条村,当时这里是开会的场地,每逢开会就很热闹,夜晚大家还在这里读夜校。以前二进门前面的位置是有瓦遮头的,后来倒塌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飞机大炮把这里打得千疮百孔,现在修复了,漂亮多了。”在公祠旁边乘凉的婆婆说。现在必遂李公祠向村民开放,村里的喜庆事都在这里举办。“这是大家的祠堂,当然要好好爱护。我们希望能够继续保存好这个祠堂,留给子孙后代。”一村民说。 城郊街麻三村新田里的寅中祖楼位于巷子的尽头,记者跟随村干部走过数户村民居住的平房,才看到其真容。寅中祖楼历史不算悠久,建于民国六年,砖木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其建筑特征很有特色,它是硬山顶,高三层,面阔11米,进深7米,青砖砌筑。记者走近看到寅中祖楼的外墙是封闭的,仅有小射击孔。据村干部介绍,寅中祖楼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和避难,门内有木梯上楼,保存完好。这座祖楼是由大地主李保华修建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过去,当周边民众遭受土匪袭击时,民众就会集中到寅中祖楼里避难。目前,寅中祖楼是空置的。 城郊街黄场村的南野公祠建于民国年间。公祠结构类型为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雕饰精美,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其建筑特征为两进开间格局,青砖灰瓦顶,镬耳山墙。在头门位置设有屏风墙,屏风墙上有壁画,屋脊、窗檐的雕塑精美。内里还附有峭山公遗诗和郑氏太婆诗。 另外几处历史建筑各有特色,如温泉镇乌石村大围队的大围队门楼,其建筑特征为一进一开间,硬山顶,青砖外墙,门前有门枕石和条石台阶,室内铺地形式也十分讲究。良口镇枧村渤海里门楼建于嘉庆二十一年,这座带有两只“眼睛”的建筑引人注意。今年80岁的村民戚叔是村里专门负责记载村历史等文书工作的老前辈,他说,过去整个村子都是用围墙围起来的,主要是起防护作用,所有村民只能通过门楼进入村子。以前门楼里有人守着,日夜轮班。门楼上的“眼睛”是过去村民用于辟邪的风水习俗。如今围墙拆了,门楼的作用不再,通过门楼入村的居民也不多了,只有少数年迈的村民还留在里面居住。 有你们支持更精彩便民·服务 (回复·关键字)城事·八卦·资讯·文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八卦从化”开启精彩生活 点击推广栏打赏八卦君不花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