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广州人到底有多爱国际美食?

广州人究竟爱哪些国际美食?

广州人为什么爱这些国际美食?

广州人又喜欢到哪里品尝这些国际美食?

这一切都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重要配套活动之“美食,让我们读懂中国”圆桌论坛暨“世界美食数字消费新趋势”发布会上揭晓。

在11月20日中午的发布会上,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新餐饮高级总监丁亮现场解读了“世界美食数字消费新趋势”报告,并与中国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曹雨,中国烹饪大师龙伟彦,广州超级文和友总经理吴曼以及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林等学者、餐饮一线工作者一同分析广州人饮食文化风俗的演变过程。

广州人对全球美食的偏好明显高于全国

疫情肆虐,全国餐饮业遭受重创,但自今年2月份以来,广州的餐饮消费金额以及消费笔数不断提升。根据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国内消费市场强劲发力,广州9月份消费金额、夜消费金额与疫情期支付金额增速相比,分别达到了%、%,目前已经恢复并超过春节前的消费水平,在国内经济发达城市中稳居第三位以及第二位。

在“世界美食数字消费新趋势”报告上显示,全球美食在广州市线上消费大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最新份额接近10%,与全国餐饮大盘相比,广州市消费者对全球美食的偏好度更高,消费额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其中,广州人最爱的全球美食分别为意大利菜(披萨)、日本料理(刺身)、韩国料理(韩式炸鸡),这三大菜系在全球美食消费的份额中超过了80%。

为何广州人会特别偏好这三种国际菜系?报告指出,这与它们具有完整的“简餐+小食+正餐”的餐饮体系有关,例如日式料理中的定食、寿司兼顾便捷与美味,而烤物、刺身等又能带来品质消费。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餐饮企业进入广州市场,本地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美食也更加多元和丰富,占比份额最高三大国际菜系的线上消费份额的增长速度略显平缓,印度菜/中亚菜/中东菜、东南亚菜(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广州市的线上消费份额快速增长,尤其是印度菜/中亚菜/中东菜,在年并没有线上消费,因此其线上消费份额增长达到了%。

而广州人最爱寻觅全球美食的区域首先是天河,其消费量达到了28%,其次是白云区(17%)、海珠区(14%),同时,天河区、海珠区和从化区承接了快速崛起的东南亚菜、印度/中亚/中东菜。从化区是主要的中亚/中东菜消费地;天河区和海珠区是主要的东南亚菜消费地。

广州人为什么爱辣菜?

近年来,川湘菜系等重口味菜系在广州发展的速度相当快,甚至有压倒本土菜系(粤菜)的势头,有不少餐饮行家产生了疑惑:难道广州人的口味正在变重?

因此,在“美食,让我们读懂中国”圆桌论坛上,一众学者、餐饮一线工作者进行了近年来重口味外来菜系在广州快速成长的探讨。

丁亮:数据上看,广州人的口味或许在变重

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新餐饮高级总监丁亮认为,从数据上看,广州的川湘菜系餐厅数量超过了五位数,整体发展速度加快,广州餐饮发展的变化其实与中国大整体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从这一点来看,广州人的口味也在慢慢变重。

至于全球美食在广州深受欢迎,其实是因为它们无论在哪一个城市都相当受欢迎,正如当初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不过,全球美食在广州的更新迭代是相当快,更多更高级、更精致的全球美食来到广州,融入到人们的家庭生活当中。

曹雨:不是移民的菜辣,而是移民都吃辣

中国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曹雨则认为,重口味菜系在广州在全国流行其实与移民有关,大规模人口流动是辣菜流行产生的背景。据他的调查研究发现,广州、深圳的大量移民来自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尤其是湖南,而现在广州有五成人口是外来移民,在这个背景下,辣菜开始发展。

不过,辣菜的快速发展并不是移民从家乡带来的,而是因为移民来了之后,都吃辣。以上海为例,上海的移民大都是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的辣菜相对较少,然而到了上海之后,移民们都开始吃辣,这是因为辣菜相对能满足社交功能,另外一点是辣菜的价格相对便宜,对价格敏感的移民往往就这样开始倾向于吃辣。

龙伟彦:辣菜选材更加大众化

中国烹饪大师龙伟彦却认为,川湘菜等重口味外来菜式在广州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外来移民,也与食材的选材有关。川湘菜选用的材料比较普遍,比较大众化,因此价格有一定的优势。

反过来,要做出好的、经典的粤菜,在选材上有一定的局限,而且还有“每条乡村每条菜”的说法,意思就是离开本土食材,用其他食材来还原这道菜式,是有一定难度的。

吴曼:辣菜更能凸显社交功能

广州超级文和友总经理吴曼则是以小龙虾以及超级文和友的理念为例,解释了辣菜的快速发展。

她表示,现代人吃饭往往会拿着手机,而食用小龙虾则需要人们放下手机,一边帮小龙虾剥壳,一边与朋友聊天共同探索的过程,同时,超级文和友是以复古的理念打造场景,进一步增强社交功能。突显社交功能,是辣菜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交功能是外出就餐的亮点

记者发现,在圆桌论坛上,分享嘉宾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餐饮的社交属性、不同人群的消费选择。

丁亮认为,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餐饮消费需求。据数据显示,目前餐饮主力消费者有51%以上的是90后,总数比70后、80后还要多,70后注重餐饮消费的品质、服务、品牌,80后注重性价比,而90后注重社交、分享、快乐。

吴曼表示,超级文和友不单只是还原场景的餐厅,更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例如在开业之初做了一个广州语言展,非常受年轻人欢迎,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在这里不断互动、探索这些语言背后的意思,深化了交流。同时,超级文和友来到广州,将广州传统的地道美食品牌,如陈添记、阿婆牛杂、风筒辉烧烤等挖掘、进驻,让年轻人们一站式打卡。

曹雨表示,吃辣的人群在35岁以上就有明显的下降,无论是在比较能吃辣的湖南、江西、四川等地,一是肠胃消化能力有所下降,二是因为消费习惯有所变化。35岁以上的人群因为建立了家庭等原因,在家里用餐相对比较多,而又因为正式社交的需求,更加倾向于传统的正式菜,如粤菜、鲁菜、江浙菜等。而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口味也势必发生转变,中间消费阶层会慢慢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倾向廉价餐饮,一部分倾向高端餐饮。

龙伟彦则是根据岭南集团的数据分析出,40岁以上的顾客更倾向在传统上找创新,而4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则倾向在创新中找传统。因为40岁以上更加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