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INTENATIONALLABORDAY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播非遗文化,国务院规定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已经是我国的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了,借此,我区文化馆举办此次从化区非遗线上、线下展览活动,展览的内容包括我们从化区非遗项目的简介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希望大家通过展览能够加深对我区非遗项目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加入到保护我区非遗的行列中来。 非遗线上展览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目前从化区有22项非遗项目,26名非遗传承人,涵盖了从传统舞蹈、习俗、医药、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类别,这些项目是我们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的展览除了在线上可以观看,线下从6月10至12日,三天都可以直接到从化区图书馆少儿馆一楼现场观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NO.1非遗传统舞蹈项目鸡公狮鸡公狮舞流传于从化良口镇,是从化独特的狮舞品种,狮头形状神似公鸡,每逢村中过节拜年、添丁上灯、新屋入伙时,附近几个村中就会轮流上阵表演。以驱邪镇妖,祈求五谷丰登。鸡公狮发展至今已演变成4个套路,即金鸡报晓、斗鸡走马、过河吃蟹和双鸡舞镜。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灿强 陈灿强,年生,从化区良口镇达溪村人,《鸡公狮》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岁开始跟随师傅陈祖深学习武术和舞鸡公狮,狮队中鼓、锣、镲等乐器皆熟练,曾带领狮队参加清远、东莞等周边城市的活动,推广鸡公狮。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对鸡公狮的套路进行了创新,并制定出较完整的4个套路:金鸡报晓、斗鸡走马、过河吃蟹和双鸡舞镜。陈灿强对从化鸡公狮的传承和发展取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传授鸡公狮技艺的徒弟有三十人之多,并积极将鸡公狮这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建立立永久性的传承基地。从化猫头狮《从化猫头狮》是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化猫头狮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是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体。它风趣、幽默、灵活的表演神态,散发出客家人独有的民俗韵味。在宗族礼仪、神庙滩头祭祀、拜年贺寿时,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舞猫头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人扮演大头佛,一人扮演猴子,舞猫头狮有四个完整的套路:分别是拜四面、狮子解洁、寻青(找食)和采红(抢香包)。 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水木 李水木,年出生,从化鳌头镇新围村人。从儿时起每年都会在春节期间观看本村的猫头狮的表演,回家后会经常模仿里面的动作和神态。上初中时开始跟随父亲李秀珠学习猫头狮套路和锣、鼓、钹等技艺。25岁时已经是新围村猫头狮活动的领头人了,并开始授徒教学,期间对猫头狮的舞蹈编排进行了创新,使猫头狮四个套路动作更加完整,表演风格也更加幽默风趣,表演时间也从一个半小时精简到现在的15分钟左右,道具运用方面也推陈出新,服饰的色彩更加艳丽,使舞蹈更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现在,本人还担任了几所小学猫头狮传承基地的培训教师。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温金能 温金能,年出生,从化城郊街北星村人。年开始学习猫头狮,师承温乃扬。开始猫头狮没有完整的套路,只是在空地两头行走。后来温金能在继承前辈的一些传统套路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基本动作也演变成现在4个完整套路。温金能现成为每年春节城郊街北星村举行猫头狮活动的领头人,带徒授艺,组织猫头狮队进行排练、演出和参加各种比赛,每年还负责联系组织城郊街北星村的新春喜庆活动,猫头狮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新春喜庆活动节目,深受群众欢迎。鳌头醒狮鳌头醒狮是从化区鳌头镇桥头村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传统的鳌头武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动作难度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独创的一套“狮之出洞睡佛取灵芝”的套路更是独一无二,寓意为事业更上一层楼、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等。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桂森 曾桂森,年出生,从化鳌头镇桥头村人。15岁开始学习醒狮技艺,拜师徐伟。系统学习传统醒狮、武术等各种技艺,到年,自己已经成为鳌头醒狮队的领头人,在传承传统醒狮武术精神的同时,边学习、边精通、边运用。四十几年的发扬壮大,队伍已经拥有少儿醒狮队和成人醒狮队,参加各种醒狮大赛屡获省市级金银奖。他现为从化区醒狮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广州电视台、南方都市报和从化电视台曾作专题报道。 从化麒麟舞麒麟舞是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集歌、舞、乐于一体,舞麒麟首先要拜祖先和师傅神位,路过村庄、社、庙和桥梁等要敲响锣鼓钹、敬礼一至三次,到达目的地村庄后,再拜当地祖先,祠堂、社、庙和桥梁等,意为保平安。舞麒麟头共18段。先走园台,踢四门,入山寻青,诉冤,抢青送青等等。紧接着是武术表演,伴随三段武功动作,其中各人各路花拳不同,第一段为车铜锤,第二段为猜横马,第三段为花拳,接着舞双头棍、大关刀、大钯、长龙和藤牌、舞双刀以及长棍。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殷跃松 殷跃松,年出生,从化城郊街东风村人。从年开始师从殷次林和殷金泉学习麒麟舞技艺,后来又开始学习麒麟舞的锣、鼓、钹的打击技艺,利用农闲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在村里的殷氏祠堂刻苦训练,通过多年的刻苦磨练,能完全掌握麒麟舞基本套路。年开始带徒传授武术、麒麟舞技艺,现已成为东风村麒麟舞的带头人,多次带队参加省市级麒麟舞比赛荣获金银奖。出师后,在原有的基本套路上进行了创新、改编,并整理出完整的18段套路动作。特别是在配乐上加了粤曲鼓点,如:云云锣鼓点、手板、大开门、小开门(粤曲鼓点名称),再加上原有的客家鼓点,使从化麒麟舞伴奏形式更加丰富。从化水族舞从化水族舞是从化区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当地村民就有表演以鱼、虾、蟹为主体的水族舞队伍,逐渐形成了这一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水族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和杂技于一体,表现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保留着原生态舞蹈特征。水族舞以“鱼游春水”,“鱼跃龙门”,“鱼虾嬉戏”,“鱼乐升平”四个段落的舞蹈为表演套路,步履活跃,动作矫健有力,节奏分明,表演生动活泼,一百多人的祭祀仪式气势磅礴,非常富具有观赏性。从化独具特色的水族舞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历史、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诸多内容。 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黎建中 黎建中,出生在从化温泉镇龙桥村,《从化水族舞》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初中期间就开始跟随师傅黎锐培、黎耀邦、黎锦熙学习水族舞道具编织和画图上色。年至今开始对水族舞道具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和创新,并开始带徒传授制作水族舞道具扎制。年,黎建中就全面接过师傅的班,负责从化水族舞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传授、传播这项有从化特色的传统舞蹈项目活动,使这项活动的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 NO.2非遗传统技艺项目吕田头酒从化吕田头酒酿造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起初,因为粮食紧缺,当地人只是用土茯苓和番薯作为原材料进行酿造,再加上交通闭塞,酿造出来的白酒也只是当地人饮用,后来人们慢慢开始用大米作为原料进行酿造并一直沿用至今。酒酿出来的头五斤酒因为残留物太多且度数太高而要舍弃,当初人们把这些酿造出来的白酒叫吕田米酒,后来由于酒的味道纯正且有一股浓烈的芳香味被称为酒的上乘品,故称“从化吕田头酒”。从化吕田头酒传统酿造技艺主要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用大米制成酒曲,采用柴火续添蒸饭、再度发酵、冷却、斋酒贮存、陈肉酝浸、过滤包装的方法酿造白酒。在特定空间、环境场所长期积淀而成的从化吕田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饼丸制曲、蒸饭拌料、发酵蒸馏、斋酒酝浸。这些造就了从化吕田头酒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的典型风格。主要品种有散装米酒、双蒸酒、地窖酒、陈年酒、其中双蒸酒头酒远销新加坡、越南等国家。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继耀 钟继耀,年出生,从化吕田镇吕中村人。儿时就跟随父亲钟木生学做吕田头酒,是家族传承,10岁就学习吕田头酒的制曲工艺和发酵工艺。技艺特点是在传承传统的酿造工艺的前提下,科学地总结吕田头酒的酒曲菌系构成,并为吕田头酒的风格特点提供了科学控制与基础。通过改进吕田头酒发酵工艺,明晰吕田头酒的酒曲菌系构成,稳定酒体风格。在传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吕田头酒的酒曲中微生物的菌系因素,并通过改进吕田头酒发酵中的酵母添加工艺,使吕田头酒的出酒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臭屁醋从化臭屁醋又名臭脚醋、炒米醋、家乡米醋。传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传统的制作技艺步骤要求严格。制作工艺流程有选米、烧水放凉、炒米、装坛封坛、再加炒米一次、装坛封坛、发酵和成品八道工序酿制而成。臭屁醋的食用方法:醋5升、猪脚1.5—2斤(焯水)、花生米、蒜头(带皮)、姜(带皮)各克,用瓦煲将臭屁醋煮沸腾后加入所有材料煲制2小时加入适量食盐即可。臭屁醋酿制完成以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放进不同的材料进行烹调,一般是把臭屁醋和猪脚或鸡蛋一起煮成“猪脚醋”或“鸡蛋赞醋”,也可以单独食用,叫“斋赞醋”。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黎春华 黎春华,年出生,从化温泉镇石海村人。儿时就跟随母亲肖巧英学做臭屁醋,形成家族传承,而现在的夫家冯氏家族是也是制作臭屁醋的高手,由于两家制作的臭屁醋都在从化远近闻名,黎春华与现在的丈夫冯家和也因“醋”结缘。自嫁到冯家以来,家婆李罗娇也把几十年积累的臭屁醋制作技艺倾囊相授,黎春华充分吸取两家制作技艺的优点,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如今在家乡开设一间“广州市从化吕田家家和小吃店”家庭作坊已经享誉广州。而今在吕田镇也有自己的臭屁醋专卖店。其醋因颜色金黄,味道醇厚,广受市场亲睐。吕田大肉吕田大肉是从化吕田镇的一种具有浓厚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菜式,是从化五道菜之一。其制作技艺广泛流传于吕田镇,是当地一项传统的烹饪技巧。吕田大肉作为当地最著名的一道菜式,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在《从化县志》亦早有记载,证明至少在明清时期已形成了成熟的烹饪技巧。它的烹调方法是将洗净的半肥瘦猪肉切成火柴盒大小的肉块,锅中炒过,加入瓦盘中,加进适量盐、糖、酒、小茴、八角、豆鼓、蒜苗、芹菜等配料,在锅中隔水蒸约半小时停火,再蒸、再停火、再蒸,反复多次而成。吕田大肉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合了当地的饮食习俗及传统岁时节令,成为春节、冬至、婚嫁等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菜式。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阳兵 黄阳兵,年出生,从化吕田镇新联村人。受到父辈的耳濡目染,自小便对吕田大肉的制作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多岁就师从跟父亲黄权柄学厨艺,年出师从艺至今已有18年。目前在从化吕田镇政府食堂当厨师。黄阳兵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家族的烹饪做法,而且在日积月累之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烹饪风格。他的制作技艺特点是大肉爽而不腻,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做法别致。谭氏蜂蜜谭氏蜂蜜炼制技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传统的蜂蜜炼制技艺是用竹笼养蜂,以饲养中蜂为主,也养一些意蜂,采用的割糖脾取蜜的方法。打蜂蜜的时候要非常细心,打开一只像手摇甩干机的铁桶,把两片装满蜂蜜的蜂巢板放在桶内悬着的网状铁框上,盖上盖子,然后摇动与网状铁框相连的手柄,最后沿同一方向用力摇动手柄,巢里的蜂蜜就像洗衣机给衣服脱水一样,自动流出,聚集到铁桶里,过程虽然很简单,蜜蜂酿好的蜜什么时候才能采集,是有讲究的,蜂蜜要达到一定浓度才能采集,否则水分太大就影响蜂蜜的质量。谭氏蜂蜜在对养蜂技艺和炼制技艺进行了活态传承,年开设谭山公司,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科技技术,公司现拥有年加工蜂蜜吨的全不锈钢生产线一条,加工技术采用业内先进的真空薄膜浓缩技术,同时配有全自动灌装及贴标设备,减少了手工操作,消除手工操作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东山 谭东山,年出生,从化城郊街谭村人。生长于养蜂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蜜蜂事业有专业的知识和执着的精神。年开设谭山公司,以“谭氏蜂蜜”为品牌传承家族信念,继承甜蜜事业,经过多年努力,“谭氏蜂蜜”成为全国蜂产品知名品牌,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年受广州市农业局委托,主持完成制定了广州市农业技术规范标准——《中华蜜蜂饲养技术规范》,并通过开设培训学习班,在广州市范围内普及了科学养蜂技术。合计组织、协助相关部门举办较大型培训班5次,小型培训班、讲座13次,累计培训人数约人次。多年来,谭东山奔走于养蜂户与政府部门之间,为标准化养蜂技术标准的制定、科学养蜂技术在养蜂户中推广普及以及蜂学知识在社会大众中推广普及事业默默耕耘,为从化的养蜂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走马灯现从化流行的走马灯主要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以流溪河东岸及城郊农村多用的长形花彩灯,另一种是西岸主要是现时鳌头镇流行的颇具古风的八面球形灯。花灯造型独特,同时集绘画、工艺、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走马灯技术特点:灯造型美观、制作精致,色彩丰富,图案栩栩如生,灯阴均抹有金粉,入夜呈亮光,从每个角度看光芒四射,花灯中空有三层可转动的风车,下摆可装油灯,入夜后四面墙壁烛光闪闪,相比起其他地区的花灯表现力更加丰富细腻、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因其细腻的工艺,精湛的技巧,深得好评。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阳细昌 欧阳细昌,年出生,从化江埔街凤院村人。走马灯是家族传承,幼年时,欧阳世昌由父亲欧阳汝宝传授手工艺“走马灯”编织技术,并学习艺术理论、造型艺术、书画等美术理论。欧阳世昌娴熟的手工艺为从化区各镇街和周边地区所知晓,每逢春节期间,其花灯更远销广州郊区地区。近年来,为迎合市场潮流,欧阳世昌对走马灯编织技术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包括构思、画图、扎功、糊裱等程序,把传统和现在的美学结合在一起。每年中秋节、春节期间,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花灯节、花灯庙会等宣传活动,为抢救和保护从化走马灯编织工艺作出重要贡献。NO.3非遗传统民俗项目掷彩门“掷彩门”是广州市从化区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从明清开始流传至今,是群众共同娱乐和参与竞赛的春节娱乐传统民俗活动。掷彩门,全称掷彩门,放土炮、坊间简称“烧炮”。“彩门”对从化人来说寓意着“彩数”、“好彩”,意即好运气、吉祥之兆。每年正月元宵前后,从化各处乡村皆举行掷彩门活动,除村中民众欢聚贺庆外,亲戚朋友和邻近区县的群众也前来观赏,规模人数已达上万人。掷彩门活动程序分为:拜祭祖祠、亲朋聚餐、升彩门花篮、掷彩门、放土炮五部分。以前掷彩门的数量与这一年村里添丁(生男孩个数)的户数大致相当。而今掷彩门的数量已经固定为12个彩门,寓意全年12个月都能月月生财,全年富足。土炮固定为三个炮头,寓意生生猛猛,兴旺发达。整个活动程序时间从早上10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邝健洪 邝健洪,年出生,从化江埔街江埔村人。在高中期间就开始跟随传承人邝锦洪学习制作彩门。年参军入伍,年复员。年~年在从化建设银行担任押钞工作,期间制作彩门技术已日渐成熟,并参与村委掷彩门活动各项组织工作。年~至今在从化区江埔街江埔村村委工作并担任村治保主任和民兵营长。担任治保主任期间,与传承人邝锦洪一起全面负责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并开始学习火药配置和各种大小花筒的制作。年开始对彩门制作技艺进行改进和创新。年并开始带徒传授制作彩门扎制技艺和火药制作。近年来传承人邝锦洪由于年老体迈,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中风),已无法承担起这项活动的带头人了,从年起,本人就全面接过师傅邝锦洪的班,负责掷彩门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传授、传播这项有从化特色的春节民俗活动项目,使这项活动的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邝锦洪 邝锦洪,年出生,从化江埔街江埔村人。年开始拜师学习制作彩门,后来在制作材料及样式进行了丰富和变化,以往的“彩门”是用竹编纸糊而成,而现在的“彩门”体积设计得更大型,花篮里面烟花炮竹样式更多,色彩更加斑斓,十分好看,并且彩门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现在每年均积极参与该项活动的筹划事宜,也负责扎制彩门,使该项活动成为当地独特的新春喜庆节目。年退休后至今留在村委做顾问。同时负责掷彩门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传授、传播这项有从化特色的春节民俗活动项目。 添丁上灯“添丁上灯习俗”是广州从化地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从化话“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从化添丁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就是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每当老百姓谁家生了男孩,就会在春节元宵或中秋节期间习惯挂花灯(即为上灯)。 添丁上灯习俗仪式包括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暖灯”和“化灯”即参拜列祖列宗、长辈仪式,喝灯酒,正月十六日焚化花灯等。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欧阳锐添 欧阳锐添,年出生,从化江埔街凤院村人。年开始学习花灯,由父亲欧阳世昌传授手工艺花灯编织技术,当时,制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造型艺术、书画等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所以,从小父亲就在艺术上对其进行严格的培养和教导,希望他在花灯的整个制作技艺上,包括构思、画图、扎功、糊裱等各方面能力上全面发展。现在每年家族成员都在参与编织,秉承代代相传。欧阳锐添除了制作花灯外,还是从化区上灯习俗组织者和带头人,每年都会组织有上灯条件的村民一起策划上灯习俗活动,使从化的添丁上灯习俗影响力越来越大。 洪圣诞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洪圣诞日,太平镇的钱岗、颜村、文阁、沙溪、影田等地的村民均在二月初一起开始筹备大王诞活动,提前通知亲朋好友。届时,男村民敲锣打鼓,醒狮欢舞,燃放鞭炮,村里村外热闹非常。妇女们簞食壶浆,联群结队,穿街走巷,首先要前往高庙祭奉洪圣帝。二月十三日这一天,庙会人气鼎盛,盛况空前,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热闹非凡,络绎不绝的人群均抬着祭品拾阶而上,大家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安康。这项风俗沿袭数百年,到来欣赏的除了沙溪峒的的村民外,还有从化各地及邻近花都、增城和白云区的亲戚朋友。是夜人们兴致勃勃环围高庙观赏烟花炮会,在五彩缤纷璀灿喷薄腾空的光彩中,欢呼声一浪高。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保华 陆保华,年出生,从化太平镇钱岗村人。钱岗洪圣高庙传说是靠群体口头传承的,没有严格的拜师与收徒。陆保华自小受到洪圣诞活动氛围的熏陶,跟着父母帮忙打点洪圣高庙的事务。成年后接手管理洪圣高庙,闲时向信男信女介绍洪圣大王及神医华陀的传奇故事,逢年过节带领村民及信男信女举行洪圣诞拜祭仪式。陆保华担任洪圣高庙的管理人期间,通过他对高庙的打理,庙会祭祀活动的举办,提高了洪圣寺及钱岗的知名度,带动和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NO.4非遗民间文学项目从化温泉传说从化温泉传说流传至今已有多年,传说的雏形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故宫珍本丛刊《广东府州县志—从化县新志》所记《饭甑泉》的传说。传说讲,有一洗甑者没于龙潭,从此有温泉流出,名“饭甑泉”。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广州市民间故事选《羊城人仙神》收录了《龙宫煮泉》和《香粉瀑的传说》这两篇反映从化温泉传说的民间故事。《龙宫煮泉》传说故事讲的是一个姓徐的采药老人徐伯。为了给村民治病,他涉山遇险被仙女搭救,并赠与宝锅会自沸成药,煮泉治病的故事。《香粉瀑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一位白衣仙女,将白玉纱巾赠与一个姓徐的小伙子,并把纱巾用瀑布冲洗潭里的水调制香粉来医治“白蚁蛀喉”病。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润权李润权,年出生,从化温泉镇灌村人。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专业特长主要是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曾任从化市文联副主席和从化市文化馆馆长(现退休)。年,收集、整理、改编有关从化的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从化资料本》出版发行,温泉传说“龙宫煮泉”“香粉瀑”也位列其中,还为书中的故事作了插图。此后又多次参与多种刊物登载有关温泉传说的故事书籍出版发行,如《羊城人仙神》、《从化风采》,年出版刊物《从化县志》,年出版刊物《秀美温泉,南国冬都》等。刘仙姑传说传说刘仙姑出生于洪武明朝永乐十七年,是从化宣溪第五代后人。从化宣溪坐落在温泉镇。据说七百多年前,朱元璋自明朝洪武元年从江西迁到韶关南雄珠矶巷,再由番禺迁到从化,刘城君四兄弟来到了从化,以前这个地方叫宣溪,后叫宣华,解放后改为宣星。刘仙姑原名叫刘玉兰,6岁时就被送往焦岗村(现在宣星村)当童养媳,饱受着夫家的欺凌,尤其是婆母的无情虐待。刘仙姑在夫家的家务是每天砍三担柴,挑三担牛粪,织三箩纺麻线,还要上山放黄牛。刘仙姑的悲惨遭遇很快传到玉皇大帝里,于是下令派神仙白眉仙下凡到人间暗中去帮助刘仙姑并使她成仙。人们为了纪念刘仙姑,每年逢八月廿十三日,来自各地的人潮前来求福,特别是已婚求丁之人来祈求保佑。年初二、年十五时人潮更多,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至今香火鼎盛。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福林 刘福林,年出生,从化温泉镇宣星村人。为温泉镇宣星村东华古庙的管理人,每逢过年过节带领当地村民及信男信女举行刘仙姑庙拜祭仪式,并向信男信女介绍刘仙姑传说的故事,传播刘仙姑的励志精神。一直以来,他积极投身于刘仙姑庙会的管理和宣传工作,通过对庙会的打理,祭祀活动等的举办,提高了刘仙姑庙会的知名度,带动和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帮助,解决了刘仙姑庙会的道路、桥梁的修建问题,为庙会的建设和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荔枝皇传说相传大约五六百年前,从化区木棉村有个孝子叫阿藩,为了能治愈重病的父亲,有一天许下大愿:宁愿自己死去,让父亲长寿。一片孝心,终于感动天地,使神龟显灵。三天之后,阿藩倒地而死。他父亲却起死回生,而且活到古稀之年。阿藩死后,村中人把他葬在右边这只“龟”的龟背(即石塘岭)下的一棵荔枝树下。说来也奇,这棵荔枝树竟一天天长大变粗,一直大到三四个人也合抱不过,成为一棵最大的“荔枝皇”,而且年年结出两三千斤荔枝,几百年来不枯不朽。阿藩的孝行,传入京城,皇帝听了也大为感动。便下旨叫人在木棉“龟咀”的山边,立了一座“孝行流芳”的牌坊。直到今天,这座牌坊依旧立在原处,距它不远那棵“荔枝皇”越活越茁壮,这个传说也在当地流传不息。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演东谢演东,出生在从化太平镇木棉村,《荔枝皇传说》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初中期间就开始跟随父亲谢楷垣主要负责宣传和保护从化太平镇木棉村荔枝皇树工作。长期以来,谢演东跟随父亲谢楷垣自发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专门维护和打理荔枝皇树的生长,现在“荔枝皇传说”已成为当地宣传旅游文化的名片。作为“荔枝皇传说”口述的第四代传承人,谢演东为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NO.5非遗传统医药项目邱氏毒蛇药剂制作疗法邱氏毒蛇药剂制作疗法药剂主要靠两种树:一种俗名叫“山青”,另一种叫“红心果”。山青泡的药酒主治金环蛇、银环蛇毒;红心果树药酒则对金环蛇、银环蛇、饭铲头、过山风、竹叶青等蛇毒都有很好疗效。用红心果树枝泡的蛇酒,只需2两便能治好蛇毒。邱氏毒蛇药剂最大的特点在于治疗程序很简单:先让患者口服一汤匙(约5钱)的红心果酒,以迅速保护心脏不被蛇毒侵害;再用药酒为患者清洗伤口,挑刺破皮,排去毒脓血水;然后捏其被咬伤处的右腿或右臂,从上而下进行蘸湿推拿,使脓血水从伤口排出,再擦上药酒。一般擦两次即可痊愈,其药效独特而神奇。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邱扬伙 邱扬伙,年出生,从化城郊街矮岭村人。从小跟着他父亲上山采红心果药材,炮制药酒,并练就了徒手捕蛇的本领。据他回忆,自己懂事比较迟,18岁才知道生活不易,才跟着父亲到野外去抓蛇补贴家用。那时候蛇不值钱,一斤只卖到3毛钱。在曾祖父那一辈就开始抓蛇。要抓蛇,不懂蛇药是很危险的。虽然家里人经常被毒蛇咬伤,但他们的独门秘方,每次让他们化险为夷。邱师傅前后被毒蛇咬过28次,每次涂抹祖传秘方的蛇药酒就基本痊愈,因此,民间送了一个“蛇王邱”的绰号给他。关于他的蛇药救人事迹,来自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广州电视台G4等媒体都慕名而来对他进行采访。 叶氏正骨术“叶氏正骨术”流传于从化良口镇石岭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正骨和扭伤药膏制作有自己独特的配方。正骨方的配方有驳骨方、龙血竭、乳香、末药、老陈皮、大驳骨、小驳骨、甘草和淡水小螃蟹;扭伤方的配方有藏红花、乳香、末药、大黄、刘奇奴、宽根藤、赤药和冰片。其配置程序较为简单:先根据病情的不同,挑选上述配方中的原材料,并分别将其碾制成粉末;其次将粉末放入锅内,加水熬制;至糊状舀出,均匀地涂在纱布内,敷于患处即可。叶氏正骨在疾病诊断时,将传统的“望、闻、问、切”与现代的X光技术相结合,得出更为合理的判断;在治疗时,不采用西医的手术疗法,完全用手法复位,再加中草药外敷,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外伤,符合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每24小时换药一次,一周左右即可痊愈。由于该医术对骨伤病患者的手诊复位准确良好,再加上配以秘制药方与饮食结合,使患者治疗痛苦小、恢复快,远近的骨伤病人康复者,甚至得到远至港澳和珠三角地区患者的赞誉与好评。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锦飞叶锦飞,年出生,良口镇石岭村人,《叶氏正骨术》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初中毕业,即随其父学习中医正骨术,有耐心和恒心,勤于学习和专研,有较高的医术和敬业精神,现在已完全继承了其父的正骨术。开办的“锦德跌打店”能将西医的透视诊断和中医的“望闻问切”结合起来,将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和传统医药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NO.6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莫家拳莫家拳的核心理念是强身健体,以德为本。莫家拳有二十多套拳。拳种有黑虎拳、豹拳、箭拳、串花拳。徒手套路有:74式莫家拳,21式人字张拳,28式白虎拳,39式桥头拳。棍法有钓鱼棒、龙虎棍、鸣州棍、二郎棍、盘龙棍及莫家大钯等。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锡涵 邓锡涵,年出生,从化城郊街塘下村人,幼承庭训,读小学时,随父亲邓瑞峰学习莫家拳八法,70-80年代开始授徒,至今门下弟子有近30人。莫家拳现隶属塘下村醒狮队,与狮队共同活动,多为逢年过节的舞狮活动做开盘热场表演。由于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舞蹈编排出色,组织力强,受到老少欢迎,成了城郊街塘下村莫家拳的领军人物,带徒授艺,组织莫家拳武术队进行排练、演出和参加各种比赛,每年还负责联系组织城郊街塘下村的新春喜庆活动,莫家拳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深受群众喜爱。太虚拳太虚拳为武当内家拳种,由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太虚拳基本功有分为八极手,体卦(又称八卦),步法,身法等,一套慢拳练气养劲,修身养性,一套快拳化劲逼打,另有一路棍法,一路刀法,一套鞭法。 太虚拳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太虚拳主要分布于广州越秀、从化等城区,以广州市为传承中心,传播至海内外。太虚拳不仅具有强身健体、防身制敌作用,还有完整及系统的历史传承,自成体系,蕴含了易学、阴阳、医学、道家自然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是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健芳徐健芳,年出生,鳌头镇民乐人,太虚拳从化传承基地的负责人;广东省南派武功研究会副会长、鳌头商会副会长,《太虚拳》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健芳从十五六岁开始得到了邹强师傅的亲传指导,学习内家拳术功理、拳架套路、推手、散手等。年开始带徒授艺,并一直从事太虚拳的传承和传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太虚拳接班人。徐健芳秉承太虚拳的宗旨,多年来徐了坚持带徒授艺大力开展太虚拳的传承和传播,还对太虚拳的套路动作不断创新,更具观赏性,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也能轻松学习。徐健芳担任从化鳌头商会副会长期间,经常筹集资金扶持喜欢武术的小孩子学习太虚拳,并且举办从化各门派武术交流活动等。NO.7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客家山歌从化区除了本地人,还有一大部分是客家人,因此,也就存在着两种方言,一种是本地语,另一种是客家语。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行江埔街凤凰村、上罗沙、下罗沙、锦一、锦二、锦三等村的“过山拉”。“过山拉”的唱法很特别:先拉起艳扬的高长腔,后唱歌词,这种唱法具有典型的山野风味,高腔、高调、长音、吐字缠绕的特点,表现出古人传唱的格调。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节奏分明。 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邦暖 罗邦暖,年出生,祖籍清远佛冈人。退休多年来一直担任民间的山歌团团长,担任《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以来,不但使从化客家山歌上了新台阶,还不断创新我区山歌的新唱法,并自己编曲写词,从自己创作的山歌稿件中,挑选部分群众反映较好的山歌进行整理,集合成一本名为《山歌飘香》的书,此书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宣教歌、爱情歌以及杂锦歌,还挖掘出失传多年的从化莲花板山歌说唱。近年来创作的小品《媳妇回乡》、《兄妹曲》、《真真假假》、《“OK”饭店》、《客家阿婆搭飞机》获省市级大奖。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润兰 李润兰,出生在从化流溪河林场,《客家山歌》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起先后在流溪河文艺宣传队和流溪河工作队工作。李润兰从小就跟母亲温用莲学唱山歌,十岁就开始尝试写山歌,到现在创作的山歌已有一百多首。演唱的《媳妇回家》《姐妹结伴回娘家》《彩霞飞扬》《金凤美》《客家妹》《计划生育好》《山歌唱开幸福来》多次获广州市的金、银奖,还代表从化参加了在花都举办的中国第九届艺术节山歌表演。年从化成立山歌协会至今,担任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广州市山歌协会会员。NO.8非遗传统戏剧项目粤剧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粤剧是“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外江班”演唱的昆、戈、梆、黄诸腔,又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方言,并且吸收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和广东民间音乐而形成的戏曲剧种。粤剧于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化区现有活跃于舞蹈演出的粤剧团有8支队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街口街粤剧文化协会,该粤剧团在粤剧作品的创作和演绎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兼融并蓄,同时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年,街口街粤剧文化协会在年创作的作品《我是一颗小红豆》获广州市红豆新芽杯网络少年粤剧折子戏竞演金奖、“凤凰之星”广东省少儿才艺大赛创作金奖、“党旗下的盛世中国-我爱祖国青少年文艺展演”金奖。从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冠冰 姚冠冰,东莞市企石镇上洞村人,年到从化参加工作,《粤剧》第五批从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3岁开始跟随粤曲声腔传人李少芳和粤剧名家练醒民学习粤曲,15岁登台演出。年先后加入从化流溪乐社、从化工会业余粤剧团担任子喉演员,代表作有《锦江诗侣》。现为街口街粤剧文化协会顾问(原小红豆粤剧团)。年开始带徒授艺,在教学中,通过结合从化本土教材和当前形式,将广东传统粤曲选段,改成简短而又郎朗上口的曲目。姚冠冰所教的徒弟们都非常的出色,其中,徒弟冯斌参加北京第十二届蒲公英大赛,凭借粤剧折子戏《抢笛》荣获金奖。 -END-完 潜行科技 新媒体 实习编辑 识别兽 责编 小肆 总编辑 RONAL 来源 从化区文化馆 法律顾问 张律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