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龙岗村

有一个特别的爱心助餐点

——15名配餐员都是残疾人

其中大部分为智力残疾

他们负责把热腾腾的爱心午餐

派送给龙岗片区内的50位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

一个月20天,风雨无阻

这是广州市从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开展的“传递爱的午餐——残疾老人配餐服务”项目,该项目得到了第四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创投活动的资助。而对配餐送餐的残疾学员来说,这个项目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

入户探访的路上

15个人有9个小组长

残疾学员一天的工作,是从早上8点开始的。每天清晨,他们从住处来到位于从化区温泉镇龙岗村的配餐中心,然后按照当日分工各司其职:烹饪小组负责做早餐,清洁小组负责打扫卫生。

“15个人中,有9个都是不同组的小组长。”广州市从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项目主任邝艳兰介绍,分组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而小组长的设置,则可以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大家一起参与。此外,配餐中心还有3名社工,负责中心一天的运转,同时为有需要的残疾学员提供一对一服务。

学员向老人送递午餐

每天上午10点半,烹饪小组开始忙碌——做加餐。“因为中午要外出送餐,学员的午饭时间只能往后推迟,所以上午会吃一顿加餐。”邝艳兰说。其间,买菜小组将结伴去采购食材,其他学员则对一些企业来料的半成品进行加工,以换取一定的劳动报酬。

11点时,灌村托养服务基地把为老人准备好的午饭送到配餐中心,学员还要根据各组老人的年龄、需求等进行分餐,然后再出发送餐。“拿多少份饭、每份饭的软硬度怎么样、是否需要加饭,分餐的过程,其实也考验了学员的理解能力。”邝艳兰说。

学员了解老人对午餐的意见

锻炼能力收获自信

在配餐中心,每天都有温情故事上演。让邝艳兰深有感触的是,学员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早已有了默契和感情:送餐后,不论哪组学员先回来,都会把凳子摆好,等待后来的同伴;夏天很热,他们还会倒上水、开好风扇,等同伴回来再一起吃饭。

入户为老人居家清洁前合照

所有学员中,24岁的阿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除了智力障碍,她还伴有肢体残疾,双脚行动不便,每次送餐只能坐在三轮车上,但送餐路段有上下坡,对踩三轮车的同伴来说,要载一个人太吃力。社工便决定,让阿娟留在配餐中心负责烧水、检查卫生等后勤工作。刚开始,阿娟觉得自己落单了,社工沟通后,她明白了做后勤也能锻炼能力,开始慢慢接受。而这份工作也让阿娟有了明显改变,以往性格内向的她,因为担任卫生监督员,与同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触,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高了不少。

社工与学员一起入村对残疾老人进行走访

其他学员的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邝艳兰表示,由于智力障碍,以往学员们几乎从未独自走出过家门,一方面没有独自行动的胆量,另一方面家人也担心他们走失。“但现在,能感觉到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了。比如上一次放假时,几个学员就结伴坐车到位于白水寨的另一位学员家里玩,这说明他们有了自己的社交。”邝艳兰说。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每名学员的脖子上都会有一个挂牌,上面写有家人的联系方式,并放有零钱,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员入户探访活动时与残疾老人开心聊天

学员们也纷纷表示,自己收获颇丰。“我在这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了。”29岁的学员阿荣说;22岁的阿欣则表示,自己更有自信了,以后想去私人企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学员与残疾老人的友好互动

盼公益项目继续办下去

随着公益创投活动走入尾声,如何将项目继续下去,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最大难题。

“公益创投活动的跨度只有半年,不论是学员还是老人,都感觉很不舍。有些老人对我们已经产生了依赖,除了配餐的依赖,还有情感的依赖,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老人的陪伴了。”邝艳兰说。送餐过程中,学员和社工如果发现老人有心愿,还会在“从化志愿助残”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