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古代很多名人都有写家书家训的习惯。比较出名的有《了凡四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

我们熟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出自清代理学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庭训格言》是清朝雍正皇帝继位后,记录的康熙皇帝的训子之言。

何为“庭训”?古代称父教为庭训。全书涵盖了读书、理政、待人、尽孝、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01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可见不如意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有些人会将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天命。

康熙却不认同这种观点:

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人的一生虽说是命中注定,但是命是由心造化,福是自己求来的。

还说:

人生凡事固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苟徒持天工,不尽人力,何以发造化之机,而时亮天工乎?

人生所有的事都有定数,然而其中凭人力战胜自然的事情也是有的。如果只凭借自然,不尽人力,那怎么能发挥自然造化的机能,而治理好天下大事呢?

《了凡四训》里也曾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既然不认命,那就该去奋斗!人不能过于安逸,他说:

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

人常劳作才能知道安逸。如果满足于安逸,那么不仅不知道安逸,而且一劳作就不能承受。

凡事只空谈,若不眼见,终属无用。若问他人或书中偶见,即据以为言,必贻笑于有识之人矣。

凡事仅仅停留在口头,没有看见,却以为是真的,不仅没有用,还会被别人所耻笑。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也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仅仅知道,没有实施,就不算真正地知道,只有做了之后,才算是彻底地知道。

02至学乃作圣第一义也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康熙认为:

读书以明理为要。理即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读书就是要明白道理。人如果明白道理,那么心中就会有主见,可以辨别是非。如果遇到难事了,也可以据理而行,得失也会无愧于心。

不仅如此,他认为立志学习是做圣人的第一要义。

至学乃作圣第一义也。

读书时,必须联系实际去思考,而处理事情时,又应当根据书上的道理去审时度势。他说:

当读书时,须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

读书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人读书都要探究其中的本意并领会于心才行。

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通过时常看看书,知道古人的事,就可以少犯错。

具体怎么看书呢?他给出了方法论:

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果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读书不贵多而贵精,学习必须由广博而至简要,果真能做到精要概括,用以贯通丰富和博大,综合他们的大致而没有遗漏,汇聚它的全面而备以运用。圣贤之道难道在此之外吗?

简而言之,就说我们说得深入浅出。你只有把一个深奥的道理通过浅显的例子表达出来,让一个没有相关知识的人也能听懂,那才说明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

03凡人处事,惟当常寻欢喜

康熙教导子女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穿的层次,而是要用心,顺父母的心意,得到父母的欢心,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他说:

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

做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要谨慎,只有事事小心了,才不会有遗留的顾虑:

凡人于事务之往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

凡天下事不可轻乎,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对待错误也是一样,防范错误要从错误的萌芽时开始杜绝,如果小错误不防范,等到大的时候,那么就无法遏制了:

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

康熙还劝子女要常常保持欢喜之心:

凡人处事,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

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欢喜就会动善的念头,愤怒则会动恶的念头。人们常说的“苦大仇深”就是这样。心中悲苦,就会产生恶的念头。

那么他是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

康熙认为只有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会知道别人做事的艰难。他说:

凡人能量己之能与不能,然后知人之艰难。

这也是儒家提倡的“恕”的思想,以己度人。

他又说:

凡人持身处事,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去实行“恕”的思想。

04

如今世界格局复杂,部分地区战乱不止;新冠疫情死灰复燃,除了中国,在其他国家地区肆虐。

你我生在中华大地,何其幸哉!

用康熙的话来说:

春至时和,百花尚铺一段锦绣,好鸟且啭无数佳音,何况为人在世,幸遇生平,安居乐业,自当立一番好言,行一番好事,使无愧于今生,方为从化之良民,而无憾于盛世矣。

纵然有许多不如意之事,但是我们还是要心怀感恩之心。应当立下一番好的言论,做一番好的事业,这样才能无愧于今生,无憾于盛世!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