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化名人缘(二)

潘家铮的《流溪河之梦》

年某天,一位正值29岁的青年,伫立在从化流溪河畔,自豪端赏他梦寐以求的杰作——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大型混凝土双曲拱坝——流溪河坝顶溢洪薄拱坝。

这位青年,名叫潘家铮。他和许多时下谋求上进、成就斐然的潮流年轻人一样,拥有无数“斜杠”和“标签”,令人仰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水利电力专家/三峡大坝总设计师/科幻小说作家……潘家铮先生,可谓是一手执科学技术领域之牛耳、一手擎文学艺术殿堂之大旗的全能泰斗级人物。他精准的科研决策,让法国水能电力技术有幸在中国市场得到良好施展;他的小说,被当红作家刘慈欣奉为东西方科幻文学“很好的典范”。

六十多年前,潘家铮带领他的上海“工程组”,在当时国内外一片质疑声中力排众议,在中国史无前例的科技创新道路上自信探索,历经五载艰苦钻研、勇猛开拓所,筑就78米高的拱坝。它至今依然静矗在从化良口深山心窝处,见证一个古老民族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潘家铮当初设计这一“宏伟巨制”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灵感,无疑得益于从化大地的人文引领和激发。

“流溪河成为我终身难忘、魂牵梦萦之地。因为这个水电站供给我们一个最好的实习机会,让我们纵横驰骋,发挥才智。我可以悉心探究水工结构之奥秘,从六百多卷T.M.中学来的理论、方法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实现我脑海中的种种设想。流溪河啊,我将永远怀念你,感激你!”

这是他《春梦秋云录——浮生散记》中,《岭南行》“流溪河之梦”小节煞笔处的一段真情告白。该章节,简短忆叙其年5月为两广水力开发,赴广州调研期间,在生活上的所遇所感。其中,包含对广州市井饮食的“新鲜”言说,涉及从化的内容,则主要分三块:

一是对从化风物的印象。如流溪河这条“宁静的小河”周遭,他形容为“一个绿荫世界”,“让人俗虑全消”。他也将江南的绿与之相比,认为从化的绿,“是天公用最浓的颜色涂出的深绿、浓绿,是由一望无际的荔枝树丛堆出来的”,“像一朵朵绿云围绕着你,真令人神迷心醉”。另外,让他“沿途大啖,直到淌鼻血也不知”的从化荔枝,对他来说是“便宜”“洁白丰润”“香甜无比”的。

二是对广东女性的看法。文章提及同事歇宿从化温泉,受其局长邀请享浴仅供领导使用的室内“盆汤”之际,被“柳眉倒竖,杏眼圆睁”的女服务员“警告”驱逐的趣事。“脚底抹油”,“一边恳求、一边放刁”,最后“狼狈”逃离的工程师同事,与“像赶猪一样”敲门催人,锁上门后“面不改色”,“得胜回朝”的服务员小姑娘之间“斗智斗勇”的生动情节,被书写得颇具喜感。作者通过“这幕活剧”,表达了对“眼珠深邃,颧骨高耸”,在工作上严守接待规矩,认真履行服务管理职责这类广东女孩子的敬佩之情。潘家铮觉得,在她们身上有一种敢想敢干的“泼辣作风和大无畏精神”。

三是体现对事业理想执著追求的崇高境界。他在“人迹罕至的处女地”——流溪峡谷险峻的环境中勘察,发现该地“不但无路可通”,且“藤锁草盖”“怪石纵横”“陡崖壁立”。一连几天的踏查工作,令他“精疲力竭、遍体鳞伤”,却无法磨灭他一心想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谋划新篇的熊熊动力。面对“一股激流在峡谷中奔腾激荡”,一个具有干事创业热情、振兴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全然忘却置身不毛之地,心心念念的是:

“这峡谷的条件极好,没等做坝型比较,我就一门心思想在这儿修个薄拱坝了。在中国的河流上修一座拱坝,这是我做了很久的梦。”

类似的梦,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七十春秋风雨征程中,每个人仍不断畅想。在新时代,千千万万这样的梦想,像潘家铮先生笔下的从化荔枝丰润香甜,也像广东女子从容无畏,更像从化峡谷的激流奔腾不息,由一代又一代为人生理想和家国未来而铮铮奋斗的“我们”催生履践,最终汇聚交织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从化名人缘(一)

特别声明:本文专供兴趣阅读,不作为学术研究用途,请勿随意摘录。当中所涉史实、引文等客观记载均有确切出处,考虑排版美观度略去标引,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若对应表述存在错漏,请有识之士指出以便补正。本文人物图片来源于网络,经二次编辑刊载,请勿随意复制!衷心感谢!

欢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