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街口大桥的百年历程 (图/文曾耀登) 清朝光绪元年(年),从化本土民间人士集资建成街口鱼樑尾木桥,此桥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义渡桥。 民国二十年(年),街口木桥建成,旧桥作废。 民国二十四年(年),陈济棠拨款兴建的水泥钢筋大桥建成通车。 民国二十七年(年),日本侵略者犯境,街口大桥被日机狂轰滥炸,只剩下几条桥柱。 ,从化县政府出资,驻从化的解放军施工的街口木结构大桥建成通车,桥头两端均建有牌坊,在牌坊旁边还建有一个两层高的尖顶值岗亭。 年7月,九孔空腹式等截面圆弧线型石拱桥竣工,9月通车,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街口大桥的雏形基础。 年7月,街口大桥扩建工程竣工,此项目是从化县首届荔枝节剪彩项目之一。 年10月,街口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启动,对人行道和栏杆翻新…… 朋友拥有很多书,尤其是从化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历史书刊,对从化的历史变化颇有见解,还给我发来上面这些信息。他的观点客观可信,大伙都期待能够看看这些文献资料。 带着这些信息,我走访了一些长者,听到很多关于大桥的故事…… “当年没有街口大桥的时候,我家小店进货时,把货物从广州运到河东,我父亲连同叔仔、姑仔通过木造的鱼樑尾桥,把货物从河东搬到河西东成路的店铺,来回好多趟,真艰难!” 年近九十的李叔是门口江人,他的房亲曾任民国年间的从化县商会会长,他告诉我,街口大桥还没建好,他家做生意多有不便,但年后,一切都改变了,全靠能够通行汽车的街口大桥。李叔提到的街口大桥,是陈济棠主粤年代制造的。 朋友的一张老照片尤为注目,估计拍摄于一九三五年或更早之前,内容是高空航拍从化的街口大桥。图片附有介绍:“从城附近形势之鸟瞰”以及“此长桥为从化最近伟大建筑之一”。此照片勾起我对街口大桥以及相关人士的一片追忆。 有一次,我去拜访李务滋当年的随从李飞民老人的时候,他曾经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些背景故事:八十年前乃至更早,连接河东河西的桥梁并不在如今的街口大桥位置,其东端在大桥上游大约几十米的地方,即后来建设的河东车站附近,这所谓的桥梁只是一座人行木桥,很简陋,长约米,宽1米多。在桥上,有两处缺口,缺口搭着两块能够搬动的木排,又名“生桥”,生桥长约4.5米,宽不足70厘米,当有船只到来,就把木排搬开,以便船只通过,有点模仿当年的海珠桥或者伦敦桥一样。由于桥又长又狭窄,两旁又没有围栏,人来人往,经常发生意外,特别是街口圩日的时候。 棋杆大氹村的罗先生即将九十大寿,回忆起街口大桥,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日本刚刚投降,从化地处狼藉,设施破败,人们往来河东河西时要靠木桥,有一次,他挑着一箩稻谷经过木桥,颠簸了一下,谷子全倒到河水中,欲哭无泪,每每忆及此时,罗先生总是难以释怀。 说回年8月的事情,李务滋任从化县长,他看见街口地区河东河西经济活动频繁,行人众多,但没有像样的大桥,交通可谓极不方便。李务滋以建设家乡为己任,决意建造一座桥,造福乡亲。但当时从化很穷,根本无力兴建。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借陈济棠之力建桥。 当时,李务滋是时任广东省长兼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的中将高级参谋,他知道陈济棠计划联合北方的阎锡山南北夹攻蒋介石。凭借这身份,根据当时具体的局势,李务滋对陈济棠分析道:“军队能攻善守,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要联合阎锡山南北夹攻倒蒋,但蒋介石也可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来对付你们。假如老蒋先发制人,用飞机轰炸广韶铁路,然后就可以掩护其大部队由北而南向你进攻,而你则要尽力保护铁路,对于南方来说,韶关是入粤最前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了不陷于被动境地,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在战争爆发之前,在前线与后方之间建立顺畅的联系。而在街口建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就很有必要了。再说,广州至从化沙梨园机场路上有流溪河相隔,建了大桥才能使之畅通,发挥这个军用机场应有的作用,而从化又是广州的北部屏障,易于支援前线,经由从化往粤北地区使用兵力最为便捷,在流溪河的街口段建一座大桥势在必行。”看见李务滋讲得头头是道,陈济棠也觉得其所言甚是,予以采纳,不久,陈济棠即拨款兴建街口大桥,这是一座水泥钢筋桥柱,枕木铺面的现代大桥。既可满足战争用途,又可方便当地民众。这样从化不用费一分钱就把街口大桥建成了,大大方便了从化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从化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来自江埔鸦鹊塱村的邝校长告诉大家,他家族曾经开办一个公司——群益营造公司,主要创办人邝乐山是一位极富神奇色彩的名人,他的家族(又是一个名门望族,以后详细介绍)为当年从化的经济建设做出很大贡献。据邝校长介绍,当时这座街口大桥的钢筋、桥柱、枕木、水泥等都由群益营造公司提供并且建造的。 而眼前这张照片,估计是陈济棠的空军航空拍摄的,一座大桥显得鹤立鸡群,而旁边还有一座小木桥,桥上行人众多,流溪河面还看到几艘大小船只,如今,已经不复重现。说回这座小木桥,李飞民介绍说,桥的名字为:鱼樑尾桥。在河西一端相当于现在的殷壆头到金瓯广场大鼎一带。 翻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从化最高学府学生李翊臣的作文,有这么一段文字:“…由南街而下,转东成大街而出,见长桥一座,横卧于海中,汽车往来,行人甚便,又为从化最大之建筑物也…”这里写的是从化街口的情况,提到的“最大之建筑物”就是街口大桥了。 年过八旬的谢师傅是神岗木棉人,看到照片里流溪河面的船只,他想起以前从吕田、良口、温泉、一直到神岗、太平,流溪河上根本没有水闸大坝,人们出行多依靠水运为主,他说:“当年往来广州和从化是很不方便的,公共汽车班次很少,而且是大家闻所未闻的木炭汽车,就是烧炭作为动力的汽车,这种车辆速度低,经常抛锚。所以,很多人选择坐船去外地。”所以,在图片中,大家看到流溪河上有不少船只,而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更是百舸争流。 九十四岁的老人李钜是街口人,他告诉我,大桥西端这里以前是从化赫赫有名的流溪饭店。(后来改为明华酒店,再后来拆除,成为河堤绿化休闲区)冬天的时候流溪河水位甚低,如果在这里喝早茶就能够清晰看到河中的木桩,从河西一直延伸到河东,左右两根木桩相距八十公分左右。而我的伯父也曾经告诉我,从鱼樑尾桥,从河东一来到河西,离桥上岸,就来到东成路了,这里是从化街口最早的商贸区域,要买东西来这就行了。 年约八旬的李馆长在本地区长期从事宣传绘画工作,他对当年街口大桥镶嵌有陶铸写的“街口大桥”影响颇深刻。他说,当年在从化县范围内,陶铸的题词很多,但这个是最有代表性的,但可惜的是在“文革”时被毁。 凝视朋友们相互交流的街口大桥的多张照片,我想起一段段有关大桥,有关李务滋,有关李飞民,有关从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回忆。街口大桥历经风吹雨打,见证了从城的变迁,在我心中,街口大桥永远是从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