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习 化 俗 年廿六洗福碌,年廿七洗疚疾,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九洗箩柚。 今天是年廿四 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小年到了我们就要开始谢灶搞卫生开油镬 开始准备新年的相关事宜 新年大家就过得多了 小伙伴在从化读了几年书 对从化过年的习俗又了解多少呢? 今天热点君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从化过年习俗 从化的小伙伴每到过年都忙到氹氹转 有的村里会舞狮、掷彩门 有的年三十晚去祠堂上香 还有的年初二要早起拜年…… 不妨先来看看《从化县志》怎么说吧! ↓↓↓ 农历正月,元旦祭祖先,到祠堂庆贺。大凡族中兄弟相见,即使很熟也一定设酒菜招待,这叫做庆祝新年。到年初五之后见面,妇女们就用糕饼相赠。 立春前一天,官吏在东郊迎用泥塑的牛,乡村里扮演散乐杂耍和狮象等动物。儿童们争着用米和豆粒撒向泥牛,这叫做送走病痛。谚语说:立春阴天,立春后一百天也是阴天;立春晴天,立春后一百天也是晴天。 元宵的夜晚张灯结彩,城镇和乡村各有灯社,有的设灯棚,吹箫弹琴热闹到天亮。到处放烟花炮竹,十分热闹。一般民众喜欢上演地方戏,搞赛会,年年如此。十六日夜晚,妇女们称它为“走百病”。十九日把桃蒜插在门外,称之为“送穷鬼”。 看来怕鬼怕穷钟意热闹 是从祖先就留下来的习惯 其实每个习俗都有其丰富的底蕴和文化价值 我们从化年俗还有哪些呢? 热点君提醒后的你一定要认真看啦! 最后一批90后都成年了 过年该准备乜梗系你地去准备啦! 迟早都要学噶! 说不定你在从化读书 嫁一个从化的小伙子呢 现在学也差不多了 特色小吃 春节到了,小吃自然少不了,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备些糕点,不仅为了节日祭祀拜神,也为亲友拜年准备零食。从化民间有年三十晚迎灶君的习俗。 为了迎接灶君带来好消息,家家户户就会齐齐做年宵,打炒米饼做油糍,炸油角、糖环、煎堆,蛋散。 油糍 油角(左上),糖环(右上),煎堆(左下),蛋散(右下) 进入村里,就会闻到醉人的香油味,听到清脆的打饼声。大人们忙碌,小孩乐在其中,他们走家串户,聚在一起帮大人剥花生炒花生作馅料。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包油角边讲笑,沉浸在浓浓的年味氛围之中。 守岁 据《从化县志》记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重视除夕。白天,人们就开始宰鸡杀鹅,准备美味佳肴,大家都希望在除夕当晚吃好喝好,祈求来年能过上好日子。到了下午,人人洗澡,更换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开怀畅饮辞岁酒,吃团圆饭。最后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迎灶君爷”。除夕这晚,有些人甚至彻夜不眠,俗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一般父母不会让孩子熬夜,但这天除外,大家一起打打麻将打打牌,闹到天亮。不知道这一晚大家都有些什么活动呢? 拜年 每到正月初一,大街上锣鼓齐鸣,热闹非凡。当天早上,人们齐穿新衣服,晚辈给长辈叩首拜年。 年初二为开年日,各家各户到祖祠神坛焚香拜年,祈求保佑新年安康。 而往后的年初三、年初四等日子各个村落都有不同的节庆习俗,有些村将年初三叫做“送穷日”,有些村也有妇女“回门”之俗。年初七,即是“人日”,按迷信习俗,出门做工的人要过了“人日”才能动身出门。 直到如今,“人日”的习俗仍然流传,各家全员都要回家吃饭以庆“人日”。 掷彩门 掷彩门是从化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彩门”寓意着“彩数”“好彩”,意即好运气、吉祥之兆。以往的彩门是用竹编纸糊而成,周围缠上导火线,装上小起火、小车乙、小飞鼠、小柳花等。而现在的“彩门”则是装满各式烟花和炮竹的花篮,色彩斑斓,十分好看。 年7月7日,从化掷彩门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民俗。 掷彩门 有趣的是,各个村掷彩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其中较为大型的有正月初九棋杆铺锦村,正月十一棋杆小坑村,正月十二棋杆新隅村,正月十三鳌头龙角村,正月十四神岗村,正月十五神岗木棉村,正月十六温泉龙桥村,正月廿五灌村石坑村。 你了解你的家乡什么时候掷彩门吗?不妨约上亲朋好友去凑一波热闹,沾沾好运气啦! 上灯 正月中旬,从化有上灯的习俗。古代生男孩称为“添丁”,从化话“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从正月初七开始,天天都有人上花灯、饮灯酒。 由于古时婴儿死亡率高,民间流传着“七天风,八天扔”的俗语。男婴的死亡率比女婴高,所以等男婴到来年满周岁,存活率大大提高的时候,会大举庆贺,十分隆重,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灯笼里面吊着一块石头,俗称“灯卵”。意义是家族“添丁”。 上灯当天,村中邻舍和亲友前来祝贺、饮灯酒,宴会必有三道菜:水芹菜、酸萝卜、酸姜。水芹菜中的“芹”与“勤”同音,吃芹菜寓意男丁将来勤力。“酸”与“孙”同音,吃酸萝卜、酸姜寓意添男孙。 一般到了正月十五、十六,基本上都会“落灯”、“取灯”。 舞狮 麒麟舞 从化市城郊街的麒麟舞是自仁禄始祖在从化建立殷家庄后,子孙后代发展数百年后才发展起舞大狮头,直到宣统初期,由东莞白石岗首次派殷桐相执教,特别是在新春佳节年初六,城郊街麒麟队敲锣打鼓四处拜年更是一种受欢迎的习俗,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邻右舍,这叫迎春送福。人们在新春佳节舞起麒麟,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猫头狮 客家狮又叫猫头狮、獬、豸,狮头形状似猫,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种流传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比较少见的民间狮子舞。在宗族礼仪、神庙滩头祭祀、拜年贺寿时,在从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年初一、初二,猫头狮队大多围绕村头门楼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猫头狮舞造型、舞步动作、鼓乐与一般狮舞不同,狮头造型较一般本地狮头小,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草,生气盎然。 鳌头醒狮 鳌头醒狮是从化市鳌头镇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鳌头醒狮自明代在广东出现后,一直流传至今。醒狮作为一种地道的广东民间文化活动,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因其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在广东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时,必有醒狮助兴,历代相传,长盛不衰。现在醒狮已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舞、猫头狮和鳌头醒狮都在年7月7日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属传统舞蹈。 传统节日有许多都被保留了下来 比如送穷鬼、回门等等 很多习俗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有的习俗都代表着希望和祝愿 很多人说年味变了 但其实变的是我们 我们慢慢长大 所要肩负的责任便不一样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 对从化传统习俗有没有更深的了解了呢? 你家乡有些什么春节习俗 欢迎在评论里和热点君分享啦! 图片 网络 出品 从化新人类 (她是从化最新潮最时尚的新姐) 编辑 从化高校热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