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塘庄,小儿郎 骑牛过海又过塘 堂陂前,水车转 阿叔驶牛在耕田 隔海边,山途远 阿婶摞草要搭船 船头望,天苍苍 白鹤飞过沙尾庄 这是一首在从化广泛流传的童谣。阿叔阿婶指父母,过海过塘的海,在从化人眼里,是溪流而已。 从化方言,既古又今,源于四方。 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从化方言, 你了解多少? 从化蛇 读音“赊”。从化方言中最特别的一个尾音。佛冈人干脆把靠近从化的白话叫“蛇话”。且莫笑蛇话土,可是源自荆楚文化和唐诗。 骆宾王《晚憩田家》诗:“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 李白《送王屋山人还王屋》诗:“春愁思永嘉,不惮道路赊。” 杜甫《喜晴》诗:“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 白居易《眼病》诗:“药力微茫佛力赊。” 李商隐《昨日》诗“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至宋,仍有杨万里《多稼亭看梅花》诗“更上城头一望赊。” 诗里的“赊”都是语助词,类似于楚辞里的“兮”和“些”。 从化音“蛇”,也不是涵括全从化,只在中部城区流行,北部和西部不说蛇。有些“蛇”得又不够正宗,近乎“唦”,跟湖北、四川的“撒”很接近。 老表,阵间得闲一齐去料蛇!(译:表兄,待会有空一起去玩吧!) 去腻屎、才奶度 从化城区及周边,常听见“去腻屎”“才腻嘀”,被谑称“屎屎声”“嘀嘀声”。去、才和系都是“在”的意思,很容易理解。“腻屎”“腻嘀”只是注音而已,都是指哪里、哪儿的意思。显然,“腻”是“哪”的变音或走音,“屎”“嘀”是“里”或“地”音。广州话是“去边戍”“系边度”,“戍”与“屎、嘀”是近音。 从化西部鳌头、龙潭是“去奶度”,“奶”和“腻”还是变音关系。“度”音解释为“里”“地”还显得太远,但一定与某地某处有关。 咁尔想去腻屎?(译:那你想去哪里?)去游水么? 古音称谓:尔、渠、鱼、牯 尔:从化中部说你,用古音“尔”。 尔知道我喺边个么?(你知道我是谁吗?) 渠:他。本地人不说“他”,而说“渠”。很多白话中写成“佢”。正确写法应该是“渠”,很多古典小说也会用“渠”代表“他”。《三国志》载:查盗书者时认定,“必是渠所窃”。 渠中唔中意我呢?(他喜不喜欢我呢?) 鱼:城区附近有些地方及太平、神岗一带,把女儿叫“鱼”,其实就是古音女字,读音“汝”,说出来一般是高调,话音就成“鱼”音了,量词用“只”。常听见“我只鱼”,即是“我女儿”。 我只鱼读一年级。(我女儿读一年级。) 牯:雄性叫“牯”,猪叫猪牯,狗叫狗牯,牛叫牛牯,儿子叫仔或仔牯。 只狗牯好得意啊!(这只狗仔好可爱啊!) 够候、够皮 “够候”“够皮”,都是够了,有饱了、满足满意的意思。 够候是指所需时间够了,比如煮的东西够火候了,特别是煲老火汤,一定要慢火最好瓦煲腻几个钟。有经验的人一口就能分辨出,是否够候。五代时的《云仙散录》里有一则《煮鹿火候》引《安城记》故事,说有个叫黄升的人每日煮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门西,则喜曰:‘火候足矣!’”是谓够候。 再来一碗汤吧?! 唔饮了,够喉了! 够皮是指量够,特别是重量。重量是物品买卖中的关键,交易中不能损失过大,万一损失了,就要额外搭够,是谓回皮。买卖中哪怕是很微薄的东西都要搭够给对方。卖方搭够后,问买家:“够皮未?” 卖猪肉送猪头皮,整两斤啦! 老板真实在,够晒皮! 从化人说巧 从化人说“好”有两音:一是hao(巧),与普通话相同;二是hou。hou(吼)音当是从中原或西部带来。由于“吼”出来的“好”才是粤语的正音,从化“巧”反而成了方言。 咁样降温效果巧巧其实从化有趣的方言还有很多! 例如 饮赤嘢返扯脱白辣啖剂趁嘀走你觉得最经典的从化方言是什么? 快留言告诉大家吧! 来源:《从化掌故》 网络编辑/刘芳 审核/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