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

4月15日下午,由广州市科协、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年广州市“院士专家校园行”(从化站)活动启动仪式在从化中学杏坛讲学厅举行,首场校园行活动在从化中学、流溪中学两所学校同步开讲。从化区科协、区教育局、各承办学校的师生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工作。”从化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从年开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主办了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

在从化中学举行的首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孙万儒为大家带来了“改变我们生活的生物技术——克隆之谜”为题的科普课堂。课堂中,孙万儒以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切入,勾起了大家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演讲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大家能在故事中更好地认识科学。

“这节课的收获非常大。我觉得平常一些比较陌生的生物知识在今天的课堂里能够清晰地进行了解,虽然讲的知识我们可能并没有接触过,但是孙教授用词很简练、易懂,我们也听得明白,希望日后还能开展多些科普讲座,我觉得十分有趣。”从化中学高一学生吴志金说。

而在另一面,年广州市“院士专家校园行”(从化站)首场活动在流溪中学同步开讲,此次课堂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贺能作了题为“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与探索”为主题的演讲。“你们觉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课堂上,陈贺能向在场的学生们抛出了平常听到的一个问题,瞬间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中,陈贺能通过杂交水稻等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引导大家进行思考,激发大家敢于提问、敢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陈贺能教授给我们讲了很多科技前沿的一些知识,让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敢于探索,学会求真务实,这不仅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他带给我们的这种启示也能很好地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流溪中学高一学生戚杰华说。

“希望通过专家的授课,使广大青少年在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的同时,领悟新知识和新体验,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从化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接下来,

跟着小编去看看从化区举办的

另外6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吧!

4月15-16日,由区科协、区教育局开展的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从化专场活动分别在从化中学、流溪中学、从化五中、太平第二中学、流溪小学、街口中心小学举行,6所中小学近名学生参与了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孙万儒,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陈贺能,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我的健康我做主”、“发现、发明与创新实践”、“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探索”、“现代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清洁能源科技新知”等6大主题。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自年开始至今,已在从化区26所中小学,为超过名的中小学生授课,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

6场讲座,干货满满,师生们收获颇多。来看看师生参与活动后的感想体会:

孙教授以一系列“克隆之谜”,层层递进,将我们引入这奇妙的生物科技中来,向我们展示了生物技术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以及世界上多位伟大科学家身上闪耀着的科研精神。戈登、坎贝尔淡泊名利、积极探索的科学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投身学习大业。“青少年是科学创新的主力军。”孙教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使我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是承担时代责任必不可少的因素!此次讲座让我领悟到了生物技术的伟大与神秘,强烈的好奇与向往在驱使我向前。愿吾辈更应惜秒阴,毅然前行吧!

——从化中学高一学生张希怡

伴着春日里的绵绵细雨,杏坛讲学厅里,一群对生物充满好奇的学生正津津有味地聆听一位高龄大咖——孙教授的讲座。孙教授的到来,让我们对生活中有趣而又神秘的克隆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恐龙复活”、“长生不老”、“转基因技术”等新颖话题的提出,极大激起了我们的兴趣。孙教授的演讲,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不要让定性思维禁锢了你们的思想。如果人人这样,那祖国的未来又怎么办呢?”抑扬顿挫的话语中,我不时便会陷入沉思,仿佛我也是格登、埃贝尔,在进行着紧张的生物研究,共同探索基因的奥秘……

——从化中学高一学生吴志金

今天,中国科学院士高级工程师陈贺能教授为高一的同学们送上了一个精彩的讲座。讲座内容深入浅出,通过选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如蝴蝶、蜜蜂、响尾蛇,水稻,还有手机定位等现象去讲述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这个讲座的意义不重于讲述科学知识,而重于开启同学们踏实求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用科学精神成就青春梦!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创造力、有远大理想的新一代人才,拿破仑说过“一个人的思想有多远,他就有可能走多远”,这次的讲座如一把闪亮的钥匙,开启了许多青年人思想的大门。

——流溪中学老师邓小云

陈教授提到:“已知的要思考,未知的要探索”。这就是为了启迪我们对于已学的知识要去思考,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像爱因斯坦研究出相对论一样,他就是在学习完牛顿定律后,对此展开思考,并且对思考的事情展开研究,从而才得出结论。而对于我们所未掌握的知识,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对未知的知识保持敬畏。在科技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需要我们有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还少不了现代科学知识。这引导着我要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学习好基本功。

——流溪中学高一学生冯兆婷

陈教授说:“好奇是最好的导师。”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呢?我觉得去探索,去思考,去研究这件事或物的本质,对它有一种思考,好奇的种子或者就会在内心发芽,最后长成苍天大树。

这场讲座让我明白,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努力提升创造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要有一个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大理想,不负自己,不负国家。

——流溪中学高一学生黄侃贤

通过本次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偏科学习是不可取的,通才更容易在创新中取胜。就如本次讲座提到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他一生致力投身于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是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精通各方面的学术,在各个方面亲力亲为,最终让“中国天眼”成功建成。所以通才往往比偏才更容易取胜。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强化我们自己。让自己向更优秀的方向前进。

——从化五中高一学生李童

听完陈教授的演讲后,我由衷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拥有想象力是多么地重要。我们要在学校里打牢基础,在基本功扎实的情况下发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能力——好奇心。要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要养成敏锐、细心的素养,是科学家的基本素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理性地去质疑。保持独立思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往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让好奇这个能力在我们的心里生长发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从化五中高一学生莫春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年,我有幸遇此良机——听孙万儒教授的讲座。孙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世界上第一种抗菌素——青霉素、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迪生的发明……这些发现、发明、创造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勇于去探索、敢于去实践……孙教师还告诉我们可以把两个事物合并起来变成一个全新的事物,这个也叫创新。

听了这次讲座,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注重实践,成为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

——太平二中初一学生何杰

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着孙教授对着我们讲的话,不禁感到科学的无比重要。科学是重要的,不管你是发明还是发现,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那就是为人类做贡献。而发明,又从何而来?是从生活中来的。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留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科学就在身边。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转动小脑袋去解决问题,做一个不仅会学习,还会动手发明创造的中学生。

——太平二中初一学生陈志凯

陈教授语言幽默,将深奥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深刻的科学知识和创新理念,而精彩的视频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为五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科学盛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希望流溪学子在未来学习中能怀揣一颗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善于发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探索科学上无限的可能性!

——流溪小学老师

好奇,引领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因为好奇我们才能有发现,才能让我们发明出更多的成果,让我们的科技更上一层楼。今天,我有幸听了陈贺能教授的科普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良多。世界在变,一切都在变,科技也不例外,也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需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来看待世界。

——流溪小学五年级学生谢志豪

今天,孙万儒教授到我校作了题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专题科普讲座,我受益匪浅。这场讲座不但增加了我的科学知识,还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成功完成一件事,需要有以下的本事: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超强的动手能力、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街口小学六年级学生陆裕轩

孙教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学校,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微生物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深受感触。真心感谢孙教授!孙教授不仅教了我们许许多多关于细菌的有趣知识,也让我明白——想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智慧,还要拥有过硬的学习能力与观察能力!

——街口小学六年级学生欧阳允升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从化科协

相关链接

原标题:《院士专家校园行

从化专场活动精彩回顾!》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