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三月,从化30万亩荔枝花即将迎来开花期,荔枝花开遍地香,花蜜流香蜂开采。日前,从化乡村小康直通车——“甜蜜事业传承发展养蜂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直播活动启动,活动由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承办。活动走进乡村,走近农户,开启今年蜜蜂的销售局面,也为观众揭开了从化传统“甜蜜事业”的发展历程。据悉,近日从化积极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同时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为群众办实事,用心、用情、用功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这一次直播活动正是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小蜜蜂酿造大产业小蜜蜂酿造大产业,翻开历史的篇章,养蜂与从化结缘时间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初。据资料记载,二十世纪五十年初,从化就已开始发展养蜂业。从化养蜂业素以饲养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为主。年开始,从化人采用活框蜂箱代替竹笼蜂箱,年又采用人造巢础和摇蜜机,开始新法养蜂,从而提高了产蜜量,每群蜂年产蜜30千克以上,比老法养蜂提高10倍多。养蜂业遂成为从化农村的一大副业。年,当时的县委决定在从化发展养蜂业。年8月,梁百辑出任县农业局的养蜂技术员,专门负责养蜂技术推广。从那时起,从化的中蜂已经在广东和全国都有些名气了。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杨朔先生的《荔枝蜜》,文中提到“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精细……”杨朔先生提到的老梁就是梁百辑。当时为了改进养蜂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县里成立了专门机构,并开办养蜂技术人员训练班,由老梁任指导员。当时老梁的主要工作是讲学,并在温泉办了个蜂场作为讲学基地,人称“蜜蜂大厦”,就是杨朔《荔枝蜜》中提及到的。老梁拥有一手好技术,他设计的“从化式”中蜂蜂箱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还成功研制用中锋生产蜂王浆。年世界风行蜂皇浆生产,广东最先得到信息,决定组成三人小组试制,老梁在从化负责生产,在大家努力下,试制蜂皇浆成功,其质量比意大利的还高。年冬蜜生产期,从化生产的蜂王浆收购价为5元/克,所产王浆出口到英法两国,换取了外汇23万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年,从化县已推广“蜜蜂大厦”63座,另有长方形地下蜂室余个,在本国蜂的饲养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中国蜂业》刊登了一篇文章向全国介绍了从化养蜂的经验,文章写道:“从化改良中蜂饲养的工作在养蜂生产上有很大意义,不仅在广东省,并且在全国有土法饲养中蜂的地方都值得效仿。”同一年,老梁所在单位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他作为代表赴京参加了授奖大会,并接受了敬爱的周总理亲手颁发的奖状和奖章。老梁的“甜蜜事业”由徒弟谭新继承,谭新后来以师傅最为得意的“中蜂生产蜂王浆”技术,在从化开办了一家养蜂场,一代又一代接过了“甜蜜事业”的接力棒。除了老梁,支援越南养蜂的江埔街锦一村人王共和也感受到了60年代从化蜂业发展的“威水”。年,当时的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亲临从化农科所考察“地下蜂室”,并向从化购回大批蜂种,同时聘请了养蜂顾问,这些顾问中就包括了王共和,当时全广州地区就只有他一人。▍从化成全国蜂业优秀之乡时至今天,从化的养蜂业依然闻名于外。为了让养蜂业得到长足发展,从化区每年会为蜂农和蜜蜂营造最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酿蜜。每年荔枝花期,面对蜂拥而来的各地蜂农,从化区每年都会及时向全区发布《荔枝花期放蜂工作的通知》通告,要求在荔枝扬花期严禁喷施一切农药,以保证蜂群安全。相关部门、养蜂协会和蜂产品加工企业也会联合行动,共同做好放蜂期间的各项工作;各镇街、派出所、村委则为蜂农撑起“保护伞”,不管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只要得到求助电话,都会尽力为养蜂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政策“暖”了远道而来的蜂农,最终每年荔枝花期从化都会上演一幕幕蜂蝶在花间飞舞的美丽风景线。同时,随着“从化生态荔枝蜜”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蜂蜜产量的不断增多,从化蜂产品加工业逐渐崛起,许多本地蜂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珠三角地区知名企业,甚至广州市和从化农业龙头企业。谭山蜂业、润至园蜂业、蜂唛蜂业、宝生园等蜂产品加工企业率先通过QS认证,认证率占广州地区的70%,蜂蜜成为从化的特色农产品,也是传统的旅游商品。目前,从化全区饲养蜜蜂6.49万群,从业人员达户,年产蜂蜜吨,蜂产品产值万元。年11月,从化区获得了全国蜂业优秀之乡称号,成为全国12个全国蜂业优秀“之乡”之一。▍新经验给老产业赋能传统的产业来到了新起点,从化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在荔枝以及蜂蜜产业上做文章,规范蜂农的养殖技术,引导蜂农利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的销售方式开拓蜂蜜的市场。年4月,“从化荔枝蜜”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年9月,从化荔枝蜜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从化成立百人光辉历程党史宣讲团,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党史教育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成功的传承好、发扬好,送进田间地头,送到蜂农处,用新时代的方式为传统产业赋能,为从化酿造出一个新未来。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通讯员黄利谊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韵桦通讯员巢扬智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晓宜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